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关公小姐 关公小姐

3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的不断结合,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借热点。

三月的尾声,小米在北京举行了以“生生不息”为主题的春季发布会。这场发布会的焦点除了此前宣称的“万元小米”之外,还有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的加入。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早在发布会前一天,小米就官宣了和原研哉合作设计的消息。在“H&M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抵制背后,无印良品的反应成为一股清流,这多少让人为小米的选择感到一丝庆幸。

上一次原研哉在国内引发轰动,是他公布了自己和团队给日本东京奥运会提交的主视觉设计方案,相比于最终涉嫌抄袭而被推翻的原中标作品,这套充满浓浓日本韵味的设计,似乎更符合中国网友心目中的首选之作,让人惊呼“不愧为大师”。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近年来,国内的品牌营销操盘者把跨界联合的目标,抛向了一个个日本文化符号式的人物,从宫崎骏到坂本龙一,再到原研哉。可以说,在使用日本文化背书这件事上,中国的品牌和营销人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且屡试不爽。

还记得去年年初居家隔离期间,各类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尤为活跃,在各家都纷纷邀请明星开播、聊天唱歌的时候,快手另辟蹊径,找来坂本龙一站台。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当时,快手联合艺术中心UCCA 举办线上音乐会「园音」。 期间,坂本龙一带来了一段30分钟的音乐表演,甚至他还在演奏乐器中加入了“中国武汉制造”的元素。 当“接地气”的快手,遇见“高大上”的日本音乐大师,活动引发了不小的出圈效应。

同样是在去年,网易云音乐宣布与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达成版权合作,获得其旗下动画音乐的全部版权,包括《龙猫》、《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宫崎骏的众多经典IP。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即便是那些有没有足够预算进行“宫崎骏付费”的传播,也有不少打着宫崎骏的擦边球,诸如“把视频拍成了宫崎骏动漫”、“宫崎骏动漫式的海报简直太美了”等等,蹭热点技艺炉火纯青。

再往前回溯到2019年,在运动品牌领域,国产运动品牌361°还与当时迎来40周年的日本经典动漫《机动战士高达》进行了一场跨次元合作,推出361个联名产品限量礼盒。

形形色色的日本文化元素,正在大举进军中国营销圈。

为什么中国营销那么喜欢日本文化?

大多数时候,营销的本质就是投其所好。 所以要解释中国营销为什么钟爱日本文化,首先就需要解答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日本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文化之所以风靡中国,确实是其各项文化形态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造诣。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文化的追随,固然有些许不可避免的舶来偏好,但也绝不是纯显摆的盲从。

精致、极致,是日本的文化艺术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之前,我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说日本的地缘是处在东方的尽头,所有外来文化传到日本之后也就到了终点,于是日本人就把这些不通过形态的文化内容进行极致地钻研,所以凡事就有了“道”,所谓书道、茶道、艺道,等等。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或许正是这股极致的劲头,一定程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能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再来看日本文化输入中国的进程。改革开放之后,最先进入国人视线的日本文化形态便是电视剧。80年代,《血疑》、《阿信》、《排球女将》等一批优秀的日本电视剧在国内引发轰动。

再后来,随着《同一屋檐下》、《悠长假期》等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的热播,福山雅治、木村拓哉、宫泽理惠等一大批日本影视明星,成为中国70、80后年轻人心目中的一代偶像。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影视剧带来的购买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而,彼时的日本文化也没有成为国内营销者的重点标靶。

日本文化真正开始成为中国营销的宠儿,是在80、90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后,这批用户正是深受日本文化输出影响的两代人,特别是在以ACGN为代表的领域。有数据显示,95后至05后二次元用户渗透率高达64%。

随着Z世代在消费舞台粉墨登场,中国营销人借势日本文化抢占年轻人心智的那点心思,就更形同司马昭之心了。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今天的日本文化在中国有多火?

每年夏天的上海,ChinaJoy上的coser抢占头条,JK风风靡当代女生群体; 村上春树无缘诺奖的话题,每年都会准时登上热搜; 宫崎骏电影大陆上映,引发国内影迷满满的情怀; 《海贼王》完结,一代人表示青春要结束了; 任天堂的新掌机发售,引发火热抢购; 京阿尼失火,让无数国内的动漫迷为之心碎。

在中国营销人的眼里,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的购买力,实在是巨大无穷。

而且,站在营销人员的角度来说,日式风格的设计和作品一直也都备受这个行业内的人士推崇。于公于私,让日本文化成为营销的一部分,是令营销者心生向往的一件事。

日本文化能带来怎样的神奇背书?

如果回过来看这些引入日本文化大师背书的中国品牌营销行动,大致会发现一条共性,那就是:这些品牌和产品都面临“格调跃迁”的需要。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快手+坂本龙一,很显而易见,是快手急于摆脱“老铁”的形象。

自诞生不久起,快手似乎就被贴上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标签。甚至在与抖音的两强对垒中,快手也被市场认为是“三线、年长、土味”的那一个,而抖音是“一线、年轻、时尚”的那一个。

事实上,如果你去看抖音和快手的用户构成,两者之间的差距远没有人们的刻板印象来得那么悬殊。

于是,在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快手发起了众多有文化格调感的campaign,其中就包括和UCCA 以及坂本龙一的此次跨界合作,旨在重塑整体的品牌格调。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小米+原研哉,更是如此。

小米手机最初畅销,根本上还是其性价比,或者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低价策略。 不管是“发烧”还是“黑科技”,都改变不了小米在用户心目中“平价机”的形象。

此后多年,小米手机为品牌跃迁做出了大量努力。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重新界定小米和Redmi两大子品牌的定位,前者冲击高端,后者守住中低端。对于走向高端的小米品牌来说,势必面临品牌跃迁挑战。

在本次发布会之前,关于小米手机迈上万元台阶的话题已经被炒得很热。对于消费者来说,小米和高端之间的关联,并不会随雷军说小米从此要做高端而轻易建立,这个过程中需要创造更多品牌溢价,而这次的“原研哉设计”就是小米不断为高端机注入溢价的其中一个尝试。

361°+高达,也如此。 作为国产二线运动品牌,且不说耐克阿迪们,361°的面前还横亘着李宁、安踏等中国品牌,携手日本经典IP成为其打造出圈路上的一个小尝试。

总的来看,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的不断结合,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借热点,只不过这次的热点叫做“日本文化”,而且还多了一层格调的意味。

而借热点的“借”字恰恰又引申出来营销借势的另一个实质,那就是浅尝辄止。所以,当讲究极致的日本文化,与浅尝辄止的中国营销碰撞,其结果似乎有点耐人寻味。

日本文化与中国营销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关公小姐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关公小姐

关公小姐

微信公众账号:关公小姐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