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霸王茶姬、刘一手、墨腾创投、西少爷,他们在品牌出海中探索到了什么?

浪潮新消费 浪潮新消费

1年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1

【摘要】:中国的全球化品牌时机已经到来。

品牌出海是今年行业的大热门,不仅因为各个品类在国内市场竞争趋于饱和,需要寻找出口,更在于伴随国运到来,一个个蓬勃于世界的企业野心。

这里面已经走出不少响亮的品牌,比如SHEIN、PatPat、名创优品,它们利用全球化客户资源和供应链优势,迅速将品牌放大。

但不同于此前互联网工具出海,可以无缝落地,消费品在锁定目标人群、做本土标准化输出以及法律税务用工合规上,都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

近日,由弘章投资主办、浪潮新消费战略支持的第二届美味中国高峰论坛上, 弘章投资北京负责人文现便和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刘一手集团总裁尹伊、墨腾创投创始人李江玕、Bingz西少爷加拿大投资人高原一起,围绕中国餐饮品牌出海这一细分赛道,展开了深度的经验分享和方向探讨。

其实从几家品牌出海的路径和节奏来看,创始人的初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海的起点和后劲,而在落地上的权变和新的标准输出,则直接影响着出海实际的效果和规模。

出海大势和机会是必然的,但品牌能否继续放大,跟之前国内基础有一定关系,但也是一个全新加速的起点,将开启品牌一段国内国外互相影响的差异化成长旅程。

截取精彩内容,与消费创业者、投资人共享!

文现:近段时间,弘章观察到一批优秀出海餐饮企业在品类选择、出海战略、供应链搭建、运营标准化、连锁化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迭代,覆盖消费者也从以华人为主的群体逐渐出圈,触达到本土消费者。

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四位嘉宾,将从行业一线参与者和投资人多重视角出发,立足于国内和海外,为大家分享中国餐饮出海的实操经验,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先请大家依次介绍一下各自的情况,尤其是在海外的布局和发展状况。

 张俊杰:我是霸王茶姬创始人,也是一名持续创业者。我从 2010年开始进入到茶饮行业,2015年跨界到了AI领域,2017年又开始回归到茶饮行业创业。

 这四年来,霸王茶姬的产品逻辑更多聚焦于大单品,今年销售量已经接近2000 万杯,但前三名的SKU占比会超过50%。

 我们认为,从奶茶产品的发展形态来看,未来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回归于茶的本质,更接近于咖啡的发展路径。将最基本的物质利益与文化价值相结合,其中的关键是最终要形成高复购的“陪伴者型产品”。

 所以我们的基本逻辑是持续地研究茶的底层逻辑,希望做出有机会穿越周期的基本款茶饮品。这几年,霸王茶姬已经在国内开设近 600 家门店,东南亚地区也开设了近50家门店。

 尹伊:刘一手创建于 2000 年,专注于深耕火锅产业,并致力于打造中国火锅产业文化全球传播的第一平台。

 我们旗下有“刘一手火锅、六十一度火锅、流口水小面”等多个餐饮品牌。20 年的时间里在全球突破了1000家门店,公司于2010年首次走出国门。

现在我们在国外拥有44家门店,遍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我们有自有的供应链和生产基地,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来支持整个刘一手体系内的各个品牌,同时也能够承接其他对外的加工业务。
李江玕:我个人在东南亚、中东、拉美都工作过,墨腾创投现在总部在新加坡,总体 cover 新兴市场,投资孵化等工作。

 高原:我是西少爷加拿大的投资人之一,目前在多伦多。西少爷是 2021 年5月在加拿大开出第一家门店,无论是本地消费者的反馈、整个团队的建设还是门店流水都非常不错。

 目前的门店流水大概是北美Shake Shack的水平,换算成麦当劳应该是两到三家的盈利水平。

接下来还会有几家新店,其中有一家在加拿大最豪华的商场,Yorkdale购物中心。据我们了解,在那里我们也是第一个入驻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

 

1、霸王茶姬出海的2个底层动因 

文现:首先请教一下张总,从国内的奶茶赛道来看,在目前还没有达到终局的情况下,霸王茶姬为什么会选择出海?对出海业务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张俊杰:其实霸王茶姬这一路走来,能够在四年多时间走到现在的阶段性状态,第一个原因还是得益于市场红利、粉丝追捧,包括资方和很多同行前辈的支持。但我们所有的出发点还是要回归初心。

 在霸王茶姬创业之初,我们就立下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事业目标:希望通过20年、30年的持续耕耘,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东方星巴克”,也被称为“以东方茶,会世界友”。

 在茶饮这条赛道上做出海,第一个原因是它有机会可以做成一个全球化的事业,并且早在 2013 年,就种下了这颗全球化的种子。

 在2013到2014年之间,我们当时第一次出国就去了马来西亚,看到海外茶饮前辈在当地已经做得非常优秀。后来到韩国也是这样。回头我就在思考,茶饮从产品结构来讲,它是高度标准化的,茶又有全球化的普适性认知。

 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一直非常敬佩星巴克。它用了51年的时间,服务了全球82个国家,拥有34000多家门店。

 而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的成功背后,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是20世纪美国国力溢出带来的文化与商业的出海。 

未来几十年,我们坚信中国的国力一定会滑翔式地上升,国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所以中国文化的复兴也会逐渐溢出。全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好奇、探索和期待也会非常大,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全球化品牌时机已经到来了。

 同时,我相信中国可以跑出更多世界品牌。在这条路,西方品牌已经用数十年时间跑通了,我们可以去学习它们的成功案例,包括顶层结构设计、商业模式、单店运营模型,所有路径都是可以去对照反观的。

 所以我们也很感谢这些品牌,让我们看到全球化路径的可能性。当然这个愿景会非常困难,也很漫长,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和穿越。

2、如何看待国内新茶饮格局和国外现阶段重点?

张俊杰:主持人刚才提到,国内市场有没有到终局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就目前现制现售茶饮赛道来讲,总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左右。

 而中国购物中心目前为止只有5000多个,每个购物中心就像一个标品货架,一个购物中心能开茶饮店点位在8-12个左右,所以渠道货架是有限的,这是大家增长的第一曲线。

第二曲线是沿街商铺或者高校、文旅景点、交通枢纽、社区等,但它的市场总和就那么大。目前中国有52万家奶茶店,前50名已经开了差不多10万家,并且开始集中化。

所以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是,国内基本三年左右会形成阶段性定局。在定局形成以后,单一品牌能拿走的市场份额也就在100亿左右,好一点的可以跑到300亿。

 那能跑出多少个品牌呢?大概10- 15家能跑过百亿级。

 而当国内市场份额饱和之后,大家能去延展的增长曲线就是新零售和出海这两条路径。对霸王茶姬来讲,出海就是想做的起点,也是一种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认为可以提前探索出海路径。

 当然现在霸王茶姬还是一家创业公司,资源还是要更加聚焦。

创业公司最怕一件事,就是“想要、还要”的贪念和完美主义,这是非常致命的伤害,一定要把资源聚焦,再单点打破。

 所以我们现在的重点资源和精力倾斜,一定还是在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终局还没有到,霸王茶姬现在还是在以西南为主的地区,做到近600家店的规模。但全国市场还有很长路要走。

 所以未来三年,霸王茶姬对国内业务的侧重点,一定是高于海外的。对于企业战略来讲,全球化是终局,海外我们会成立一个MVP小组,先去进行探索。

 其中我们会比较重点地去做几个方向:第一个是打造多国家的标杆样板案例。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的全线门店都是盈利状态,所以我们更多的精力也会关注在店铺。

 我们一直认为全公司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店的问题,而店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只有更好的UE模型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所以做MVP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造多国家的门店样板案例,把UE模型抓出来。

 第二个是持续探索全球化的路径,第三个是去多国家测试产品的普适性机会有多大。

 背后的原因,一个是抓取优质UE模型,我们才知道什么样的店型、什么样的人力、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是适合的。另一个是需要通过产品的品类测试、多国家测试,来算出品类赛道的空间有多大,它是否可以跨越族群,打破民族边界和文化领域的割裂。

3、如何规划海外业务架构和做选品、定位?

文现:霸王茶姬在整个国际业务架构、经营模式、品类逻辑上,是如何做规划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下一步会有什么计划?

张俊杰:霸王茶姬的海外业务架构早期也踩了很多坑。现在我们的做法是用“霸王茶姬国际”作为海外业务公司主体,设在香港,然后去设立每个国家公司,在经营上采用的是合资模式。 

首先,对全球化我们总结的关键词叫“同胞合作,形成合力”,意思就是经营一定要本土化。

如果都是跨国籍的团队过去,对当地资源、文化理解程度不够,选址开发、运营管理、品牌营销也做不了,可能都会是障碍。

 所有国家我们都会有所在地的合作伙伴,这个背后其实是照镜子照来的。星巴克在全球开了 3 万多家店,有 17400 多家店属于合营模式。

 其次,在商业模式选择上,我们只做合资,不做加盟,也不做代理和直营。

因为海外加盟很难做大,会是孤军奋战;而直营很难切入,会和当地利益冲突;代理很难持久,做大后就会形成一方诸侯。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品牌定位和大单品要怎么来做?我是这么看待这件事的。

 第一,为什么要做中国文化的品牌?

 因为这一代中国人文化自信已经起来了,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我来自中国”,中国文化已经开始拥抱世界,并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

 所以我们希望能以一杯茶和全世界交朋友,以东方会友哲学给大家提供人与人的社交场景。

 第二,从定位定价角度来讲,我非常认同消费品的品牌价值,它是一个彰显价值的社交货币。 

对于我们来讲,也更希望做出有品牌价值的公司,所以会进行一定的高端化定位定价,价格也会比国内高一些。

第三,我们探究大单品的底层逻辑第一个是“少即是多”,第二个是少变应万变。其实很多世界级餐饮、快消品牌,都会达到一个状态:有自己的基本款和大单品,用基础产品作为经典款持续流传。

 我们认为一个品牌要持久发展,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关键心智。大家想到巨无霸,会想到麦当劳,想到新奥尔良烤鸡腿堡,所以我们觉得还是要把心智产品先做出来,这是对外的一个角度。

 从对内的角度来讲,大单品背后要具备有一些基础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普适性,否则产品就无法成为大单品。比如我们讲凉茶降火,做一个凉茶品牌就有了普适性,大家吃火锅,怕上火就可以喝凉茶。

 第二个条件是复制性。复制性会跟产品稳定性有关系,不管是价格、质量还是口味。稳定性的背后又与工业化程度有关,它的背后是自动化。因为欧洲地区人工成本很高,所以一定要去解放人力,要通过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释放人力,用更多标准化设备来助推品牌全球化发展。

 第三个条件是成瘾复购的逻辑,当然这是一个加分项。

 4、出海过程警惕的几个决策性挑战

坦率来讲,这里面的挑战特特别多,比如以下几个决策性的挑战。 

第一个是“误把中国当全球”,海外跟中国不一样,我们不容易看清楚。 

第二个是顶层架构的设计和模式选择,早期是看不清的,现在看清了一点点。 

第三个是国际合伙人的选择,我们以前其实踩了很多坑。 

然后还有一部分是业务发展的挑战,产品的普适性、渠道选址的能力、营运的能力、组织力等。背后有个关键是供应链能力,基础设施能不能跑得出去,全球性能不能适配,有没有合规的能力……

有一个大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出海首要考虑的供应链能力的周转率,这会极度考验企业的成本、后端的供应能力。

 以上是我分享的霸王茶姬的出海情况,也真心祝愿所有致力于出海的企业家们,大家能够共同穿越周期,一起面向全球的星辰大海!

 

文现:说完奶茶,我们来聊一聊火锅。刘一手是川渝火锅行业的出色代表,目前全球门店已经突破了千家。早在 2010 年就走出国门,在迪拜开出第一家店。那么请教一下您当年为什么选择出海?

 尹伊:我们04年就开始做全国市场,到 09 年的时候,创始人带着加盟商们出国游学,第一站去了迪拜,那时突然发现当地已经有10万中国同胞了。

 我们在游学期间觉得吃不太惯当地饮食,特别想念一口家乡的火锅,而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肯定更需要了,这就是当时最早的一个初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能够吃到家乡的火锅。

 我们游学过后,很快就在迪拜开店,当时因为金融危机整个市场经济比较萧条,有很多商铺空出来,我们就比较容易找到了合适的店面,开始投入到当地市场。

 后来我们有了新的愿望,就是把真正的中国美食带到世界每一个地方,把刘一手开到每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去,成为中国火锅产业向全球传播的第一平台,于是从 10 年开始就拓展到很多个国家。 

文现:经过这十几年的海外耕耘,相信公司也走过不同发展阶段,过程中都面临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尹总又是如何看待火锅品类在海外市场未来的发展路径?

尹伊:从2010到2015年,我们还处在尝试期,每年海外大概保持着开一两家店的速度。那段时间踩了非常多的坑,比如说在新加坡对当地法律不了解,在用工上被判定为非法用工。

当时我们是火锅、中餐、川菜一起开,根本没有办法派出人员,没有充分对市场做调研,更没有去了解当地法律税务、用工政策等。后来这个店支撑了大概两三年就关闭了。 

所以如果想在海外真正能够扎根下来,是需要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合伙人,能够跟你真正达成经营认知一致,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又有一定的当地资源。这是我们对于新加坡当时开店失利做的一些总结。

在2021年进入美国后,第我们一时间就找了律师、会计师,先把这两个事给弄明白。我们在美国新泽西开第一家店,把所有的流程都去经历了一遍,深刻地感受到海外开店特别不容易,每一项开店审批流程都极其严谨。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时因为店铺前身是做韩式烧烤的,它的整个环境更容易被使用,以为可以很快地把店开起来,没想到一拖就是一年,因为我们碰到了在国内开店绝对想不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我们想修改包房,把隔墙稍微移动了20公分,结果消防检查时发现喷淋不是在最正中位置,硬是没办法通过。还有非常多细节来回折腾。

在10 ~ 15年之间,我们不断地在每个地方做强制迭代,通过五年时间沉淀,在16~18年我们的开店速度就很快了。16年我们在海外新开了7家店,到17年新开了14家,18年新开了18家。

因为疫情,我们19年仅仅新开了7 家 ,去年开始,我们又恢复了开店节奏,今年到现在为止,加上筹备还没有正式开业的店共有8家。

 总结下来,我觉得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一定要挺过这一坎,要让海外门店真正存活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管理一定要本土化,供应链也要本土化。

 至于本土化问题,因为每个地方的法律法规、税收都不太一样,有非常多的变数。还记得我们在韩国开店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稳定的时期,结果底料检验没有通过。所以有一些标准,在欧美都是可以的,但在韩国日本就不行。

 所以要想在海外快速拓店,就要重新梳理每个国家对于这块所有的标准,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从16年开始,我们几大区域都成立了事业部,比如北美事业部、欧洲事业部、亚洲事业部、澳洲事业部,来针对每个所在地市场做清晰的分析,以及整个出口的标准化流程。

 

文现:接下来时间给到墨腾创投李总,您常驻新加坡,深耕东南亚市场多年,可否站在海外第一视角帮我们分析一下目前品牌出海的环境。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奶茶、火锅等中国新餐饮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状况怎么样?本地消费者接受程度如何?中餐出海到东南亚国家需要做出什么样的适应和调整?

 李江玕:我在15、16年时担任过东南亚外卖平台FoodpandaCEO,当时从比较高层和宏观的角度,看过很多东南外卖餐饮的数据运营情况。

 比如15年,我们并购了一些国家的餐饮外卖平台,当时注意到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特定的中餐。它们起初都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客群是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外派人员甚至一些中资企业的管理人员。

 这些国家除了越南外,主流商圈其实都是以华人为主,大家对传统中式餐饮都有一定的接受度。

 但这几年我们明显发现了一些变化,中国的很多新品牌过来了,在新加坡已经看到很多霸王茶姬的店,我在吉隆坡的同事也经常去买,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本身的影响力是在不断有提升,在这几年不管是本土华人还是非华人,对中国现在的文化输出,经济体量的影响力,认可度都在快速提升。

 第二是中国出海品牌选品能力、运营能力,在变得更厉害了。之前很多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品牌在东南亚还占有一席之地,这两年明显看到中国本土品牌越来越多。

像是最近有些朋友也在印尼做了一个线下市场尽调,其中大家熟悉的国内品牌蜜雪冰城已经开了 1000 多家店,几乎都是爆满。

 包括在新加坡有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餐饮品牌 60 多家,这里面当然有一些竞争,也有消费者口味的不同,但从整体上看,主流消费者接受中国品牌的比例是有所提升的。

 对于中国餐饮品牌在在海外遇到的挑战,我认为第一个是产品问题。产品如何适应本地的口味,毕竟每个国家的口味、不同消费层次的口味都不一样。

 第二个是品牌方和本地运营伙伴如何协同的问题。不管是从管理、利益分配,还是权限等方面,从我们观察的品牌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更多是各种各样的踩坑。

 在每个国家品牌都要自己去做一个模型,做一个MVP,把每个国家单店跑通了,然后再看怎么去复制这个事情。

 另外,我们观察到很多中国餐饮或者互联网企业出海,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就是当你做到非常成功、做到终局的时候,再去开拓海外市场,你会发现海外市场机会已经被别人占住了,东南亚每个国家都有很多华人企业家,大家的学习能力都非常强。

 而且,在国内任何一个主流市场做得非常成功的话,出海时遇到的组织阻力其实会比在国内还要高,这比还在竞争时去海外跑个MVP,遇到的组织阻力是高很多的。

 其实这几年下来,我觉得从产品、运营、管理、单店模型等方面,国内的品牌都有很大的出海机会。未来怎么去做考验的是领导力,考验的是人,最后才反映在产品在本地的适配性上。

 

文现:下面有请西少爷加拿大投资人高总,分享当时选择投资西少爷的一些考量,包括在多伦多店实际运营中得到的消费者反馈。

 高原:从投资人视角来看,选择西少爷品牌背后有很多因素,不仅因为西少爷团队本身非常棒,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是创始人的全球化决心是不是足够强。在西少爷创始之初,孟兵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西少爷的服务能遍布全球。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出海的意愿非常强。同时他的出海模式是自己来操盘海外业务,需要非常大的决心。

 另外一个是品类优势,在我看来肉夹馍和burger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两片碳水加动物蛋白,所以这个品类天花板比较高。

 除了肉夹馍以外,还有几个品类天花板比较高,一个是茶饮类,无论是水果茶还是奶茶,在北美市场都已经被完整教育过了,出海机会比较大。

 比如说中式炒菜类,我不太建议采取国内的现场模式,在海外的主流打法还是要类似于熊猫快餐模式,出餐要快。当然在华人地区的一些特定店型,现场是可以保留的,作为镇店之宝。 

当然还有一些反面例子,比如说我们团队接触过台湾地区的鸭血粉丝或者麻辣鸭血等,在我看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品类。

 下面说到西少爷在加拿大的消费者组成,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其实顾客组成是跟选址有强相关的。当时我们海外首店的选址考虑了市中心,也考虑了华人区,最后选择的是华人区。

 其中有很多因素,最大的就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因为21年北美疫情肆虐,综合考虑就选择了华人区。目前我们的门店顾客讲中文的能占60%,讲英文的占40%。讲英文的顾客里,组成比较复杂,有深皮肤的,有浅皮肤的,也有亚洲脸。 

总的在我来看,出海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外控股,类似于西少爷这种,这就要求品牌方不只是在海外做投资,同时也要派人出来做运营管理。

 海外投资人或者叫小股东,主要是做支持的角色,日常运营不用参与太多,但当品牌方需要本地人脉和一系列帮助的时候,小股东要义不容辞的做支持。

 另外一种是海外合作伙伴作为控股,品牌方作为参股,这样的优势是品牌方不需要派人出来,运营主要是当地团队来完成。

 但是我会建议品牌方在双方交流谈判时,早期设立一些回购的条款,当海外市场有一定变化时,双方也可以友好地做一些回购调整,这样的话品牌方未来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浪潮新消费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浪潮新消费

浪潮新消费

微信公众号:浪潮新消费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