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的「鬼屋观」

文案包邮 文案包邮

1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让故事形成闭环

说到“鬼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厄运转轮(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恐怖屋)

杜莎夫人策划的一场“恐怖屋”展览,让人们第一次体验到了这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方式。

到了20世纪初,“鬼屋”开始风靡全球,让全世界的人对这种设置鬼怪制造惊悚的消遣欲罢不能。

这其中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日本的富士急游乐园“鬼屋”。这个“鬼屋”共有三层,如今只开放两层,原因是第三层曾经吓死过人。

日本富士急游乐园“鬼屋”

据说想要进去的人,需要先签“生死状”。

体验过“富士急”的日本创意人伊藤直树在《传播的法则》一书中写道:

“广告应该像鬼屋,消费者自己想来体验,在体验过程去感受品牌想要传递的信息”。

他认为广告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沟通,类似于“鬼屋”带来的体验:

吸引你情不自禁地进入,然后通过各种巧妙设计,在吓唬你的同时也让你沉迷,从而带来宣泄情绪的快感。

广告也应当通过提供具有情感宣泄的各种“体验”,来加深受众与品牌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接受广告传达的信息,他由此推断:

广告将会发展为不仅要用头脑去理解,还要用身体去感受的产物。

时至今日,文旅小镇的体验设计也逐渐「鬼屋」化,像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万科森林的海誓山盟婚礼堂,春沐源的青苹果,拈花湾的禅乐馆……都在异曲同工地营造「鬼屋」效应。

孤独图书馆、海誓山盟礼堂、青苹果、禅乐馆

长年服务文旅小镇的小盗,也非常推崇「鬼屋」对人的驱迫吸引,以及那种让人控制不住的好奇体验,以下为和他的一段问答。

“从项目与社会文化的交集,寻找达成目标的解决方案”

1、每面对一个新项目,你会做哪几层思考?

第一层,项目目标,因为你有目标,你要完成目标,你就会遇到挑战,遇到问题,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所以面对一个新项目,反复审视目标之下的种种挑战和问题,越是深入,越是全面,后面越会事半功倍。

第二层,项目基本面,客观中立看待项目所有要素,看能不能发现项目“戏剧性”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局面里。

第三层,社会文化洞见,项目的价值要有意义,必须和用户所处的社会文化相关,Steve Hayden说过,寻找能够把客户所处的狭小、藩篱处处的世界与人们真正关心的广大、阳光普照的世界关联起来,社会文化可以成为关联的抓手。

第四层,项目真相和社会文化的交集,有意义的差异化解决方案是什么,有共鸣的情感化价值观是什么,有归属的互动化社区是什么,基本到这,已经把项目思考得七七八八。

“客户越多-见闻越广-思考越深-客户越多”

2,通观这些年,道里好像更多做的是文旅小镇,是什么时候开始服务得这么集中的,原因何在呢?

道里从成立之日,就定位自己专门做文旅度假,运用社会文化运动的方法,因为专注,所以专业,知识积累,慢慢就有壁垒,名声在外,全国文旅项目找我们就特别多,服务的客户多,见闻更广,思考更深,知识体系就能快速更新迭代,因为知识优势,所以能服务更多更优质的客户,因为服务更多更优质的客户,所以知识增长,这是一种正向循坏。

“文旅的本质就是体验”

3,你们做项目,好像十分提倡「体验」,这是因为文旅项目这样才更好卖吗,还是因为体验才是更高级的广告?

文旅就是要人来“玩”,没有场景、没有体验怎么玩,文旅的本质就是体验,体验=场所+运营,场所没有运营,只是硬件,冷冰冰的,没有生命,你的硬件做得再好,大家来打个卡,可能不会来第二次,但运营起来,场景常新,对人才有粘性,才会把它当做一个可以订阅的目的地。同等条件下,体验做得好的文旅一定比体验做不好的文旅好卖。

体验可以是更好的广告,你说十遍不如用户体验一遍。十年前日本创意人伊藤直树就说过,广告应该像鬼屋,消费者自己想来体验,在体验过程去感受品牌想要传递的信息。消费者讨厌广告,但不会讨厌好的体验。有时候体验不必覆盖特别广,你可以通过对KOL的吸引和体验,让KOL来帮助你传播。没有付费,KOL可能不会分享你的广告,但会主动分享自己经历过的美好体验。体验可以成为用户的目的地,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嗅闻,可以触摸、可以跟其他人连接,可以综合感官的一切,可以作为营销终点;体验也可以成为品牌的策源地,广告、公关、活动、设计、网红,可以从这个体验出发,可以作为营销的起点。

“品牌是企业和用户的利益交集”

4,一般文旅小镇的主打概念,你们都是如何提炼的?依循些什么东西做思考呢?

道里有个理念,品牌是企业和用户的利益交集,文旅小镇的主打概念在我们看来就是品牌核心,来自于项目和用户的利益交集,这个利益交集是项目能创造的,也是用户想获得的,所以,关键在于对项目戏剧性的挖掘,对用户社会文化的洞见,来完成对“利益交集”的构建。

“运营即推广,推广即运营”

5,不时有些「圈内人」说,你们太贴附甲方需求了,故尔广告都不好看,入不了创作第一方阵,对此你有什么回应吗?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长处,都会有自己的短板,对此我们也非常清楚。因为我们花更多时间在整个项目的框架的搭建上,关注品牌的体系,关注场景,关注运营,关注跨界,关注推广的时候,也非传统推广创意,道里有一个理念“运营即推广,推广即运营”,所以,我们做推广的时候,先打造体验IP,我们常说广告往往成为释放这个体验IP的载体,有时候直接信息传递就可以,真正的精力都花在“体验IP”上,因此广告不好看也就难免。当然如果我们团队能把这个广告做好看,那就完美了。

“品牌线做影响力,销售线做销售力”

6,小镇都各有特色肌底,但销售结果又都要殊途同归,你们是如何处理与区别这种形象和目的的关系的?

道里操盘过的文旅小镇,一般会把品牌线和销售线分开,品牌线做影响力,销售线做销售力,所以七彩云南有两家广告公司,我们主要负责品牌,本地的一家广告公司负责销售物料。不过,我们在做品牌线的时候,除了制造影响力,也把增加消费意愿放到所有内容里,主要通过社会文化相关性、功能场景相关性、社交话题相关性、行动便利相关性、以及打造品牌IP的方式来创造品牌增长。

(可以参见问答后的《让故事闭环》)

小盗

“有趣的公司才能做出有趣的创意”

7,看你们公司的氛围,与所服务项目的营造,似乎都有些「童心童趣」的夹带,是你们觉得这些元素会对营销人性有助力吗?

我们一直相信,有趣的公司才能做出有趣的创意。保持童真是道里从成立到现在的公司信条,倡导以天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作品,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条条框框,做些不一样的事。公司的氛围是这个信条的反映,努力营造一种相对轻松和有趣的体验,对工作有益;另外,我们的客户喜欢来我们公司开会碰创意,而且决策起来会比较快,可能环境影响人?童心童趣可以让人放松,不仅对创意人,对甲方的营销人,亦对市场上的客户。

“反思经验主义”

8,有没有些小镇的合作,中途截止的呢,可能是大势,可能是甲方和其他,但我想知道的是,有没有是你们的原因而惋惜的呢?

为数不少!找道里的客户,多少还是有些情怀和理想的,所以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理想主义的客户未必有理想化的团队,以至于工作过程矛盾不断,最终终止合作,其实这些项目的要素都非常不错,完全有可能成为行业的标杆,但可能因为我们过分经验主义,导致双方没有把事情做好,错失机会,真的非常可惜,值得反思。

“和客户一起成长”

9,小镇服务多战线长途,服务人手与品质均好是个问题,你们是如何让甲方觉得「苟日新日日新」地维系良好印象的呢?

比客户知道得多,比客户知道得先,比客户知道得深,多跟客户团队分享,和客户的团队一起成长。

“突破行业的陈腔滥调”

10,揽胜和杨海华也推广过不少文旅,亦有许多举重若轻,童心童趣的,你认为他们那种特色和你们这种特色,有什么对比吗?

非常欣赏揽胜和杨老师的破题方式,非常有洞察力,更重要的是打破行业陈腔滥调式传播语境,童心童趣的,本质上就是反陈腔滥调,非常值得学习。道里也一直在尝试突破陈腔滥调的行业做法,不仅仅是在传播上,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上,所以道里整个公司都非常折腾,相信地产圈没有一个广告公司有我们折腾。

‍“聚焦解决问题的创意”

11,红鹤是大家比较公认的「理工广告商」,他们会延揽一些专门性人才,来应对建筑规划类等前端问题,你们也在悄悄这样做吗还是你们都是「多面手」?

我们聚焦于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在于建筑规划,我们会思考建筑规划应该怎么做可以解决问题,然后推荐客户去找相关的规划设计师,如果问题在于场景运营,我们会思考运营应该怎么来运营才能解决问题,然后建议客户是自己组建运营团队还是物色第三方,关键在于创造性解决问题。我们聚焦于解决问题的创意上,让创意统领一切,这个创意不是指广告创意。

“定位细分不是关键”

12,小镇会不会发展得饱和起来,或者各自的定位会更加细分,你能否预测一下,你们更适合服务哪些条件下的项目呢?

中国文旅小镇会很多,但是,抛开挂狗头卖羊肉的一大批,抛开观念意识操盘思维不到位的一大批,再抛开具体执行走错路走弯路的一大批,估计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做好的不会太多,所以,定位细分还不是最关键。真心做,有想法做,认真做,定位细分才有意义。

有抱负心的、有长期主义的小镇最适合道里。

《让故事闭环》

-

道里国际创始人/首席知识官 道鑫 

一直以来,故事都是品牌营销的“灵魂”,然而疫情三年,诸多不确定性,造成消费信心持续流失,所以即使故事看起来很美,但对大宗消费品的增长作用,似乎没有疫情之前那么美。

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于故事,在于故事没有完成闭环,所以,故事再动人,也动不了用户的钱包。

让故事发挥作用,营销必须闭环,一方面,让故事能够调整用户的记忆结构,在信息海啸里记住你的品牌,认同你的品牌;另一方面,让故事能够调动用户的行动路线,在众多选择里与你的品牌连接,和你的品牌交易。你不能只关注打动力,而忽视对用户行动的驱动,也不能只是关注用户的参与和购买,而忽略对用户心智的管理,故事应该统一两者。实践证明,闭环式的故事更能推动增长。那么,如何创造闭环式的故事?

第一,和社会文化相关。社会文化反映的是当下人们的焦虑和向往,人的行动很大部分是社会文化驱动的。为什么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品,为什么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国货,社会文化使然。一个历史阶段时期,社会往往由多种文化交织而成,所以,品牌必须识别能为自己所用的文化,然后转化成为品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仅和用户有共鸣,而且具备行动驱动力,还有时代感。露露乐蒙之所以流行,除了触感科学的技术创新,也在于成功捕捉到瑜伽等小众热汗文化的兴起。中国李宁的成功,很多程度归功于新一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可以增加消费欲望,推动消费行动,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识别出为品牌所用的文化趋势,并参与进来,推动这种文化的发展,品牌就能够吃到社会文化红利。

第二,和功能场景相关。场景可以展示功能,不论在现实体验,还是虚拟体验,不论是空间,还是广告,品牌营造出的使用场景越多,用户对于产品的价值就越认同,就越有购买欲望。所以品牌必须策划出多种可以反映产品功能的场景,Airbnb就经常通过“奇屋一夜”的跨界,来创造独特的旅宿体验,来展示民宿与酒店标准化不同的功能,成功增强用户对于品牌产品的体验欲望和下单冲动。阿根廷啤酒品牌Cerveza Patagonia,一直营造各种高山生活方式场景,在CBD高空的钢索上创建露营,在山地打造50亿星级的酒店,丰富多样的产品使用场景,是拉动用户消费行之有效的方法。品牌营销可以通过功能的场景化,来突出功能的使用价值,刺激用户消费。

第三,和社交话题相关。社会学研究表明,谈论一个品牌的人越多,你就越觉得这个品牌值得购买。所以,品牌营销必须创造社交话题,成为人们聚会时的谈资。巴黎世家就非常擅长制造热搜,每一年新品都会拿出一个丑出宇宙的产品,从而掀起社交狂欢,不论是宜家式的蛇皮袋,还是今年推出的垃圾包,让人们谈论,无形之中就会推动销售转化。耐克每一年都会推出年度主题来统领全年战役,今年恰好50周年,品牌内容都在凸显“Never Done”,去年强调“Play New”,前年因为疫情,主打的是“You Can’t Stop Us(哪儿挡得我们)”,年度主题,本质就是创造话题,创造可以进入社交网络的通行证。当你品牌经常被谈起,尤其被你觉得信任的人谈起,你对这个品牌的顾虑就越少,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四,和行动便利相关。品牌能不能在用户行动上创造便利,想参与你的品牌活动,轻而易举就可以参与;想购买你的品牌产品,唾手可得就可以下单。这意味着品牌必须构建强大的“销售矩阵”,不管自建的队伍,还是外销的团队,都是品牌提供便利的触点,每一个人既是销售者,也是服务者,更是品牌推广者,能够实实在在为用户提供便利,这恰恰就是销售最好的转化。

后疫情时代,品牌营销没有那么容易,没有闭环思维,总想单点取胜,难以推动大宗消费品的消费增长,必须记住,你的品牌故事,要能调整用户的记忆结构,也要能调动用户的行动路线,不仅要反映社会文化,也要呈现功能场景,而且具有社交话题,并且提供消费的便利性,这样融合才能让营销闭环起来。

写到这里,似乎觉得李丁他们的文化产品观、运营体验观又有不同。比如热河谷、比如围炉山谷,跟着这样的品牌商,也更容易介入前期的概念设计甚至相关功能的设置,而不用等到大势完成,再去半途列炮。

热河谷、围炉山谷

当然,像李丁这般的开发商还是少数,更多的是推广后置,只能在现有的基石上赋能,再营造硬件体验场,多多少还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力不从心。

多少地产广告公司都是这种命,能为全国性认知就不错了,能够挖掘和协助做出不同卖点概念的场,维系出人流量循环,这样的广告作业已属难能可贵了。

小盗习得的体验式概念颇多,西学中用,也许,广告的视觉体系都能建立在这样的营销层面上,为销售实现间接和直接发力,也是甲方在依赖惯了代理商之外,不可或缺的另一股清流吧。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文案包邮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