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洞察丨从太平洋“倒掉”看传统商业突围

17PR 17PR

9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

近日,营业30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宣布,“由于与合资方的合作期限届满,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将于2023年8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谢幕,终止经营。”这也意味着太平洋百货彻底退出上海市场。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台资百货企业,为何在中国大陆遭遇如此困境?它的撤店事件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行业变化和消费趋势?是否所有的传统商业品牌在数字化时代都只有穷途末路?

“廉颇老矣”的太平洋百货

太平洋百货是台湾远东集团旗下的百货品牌之一,于1993年进入大陆市场,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徐汇店。此后几年,又相继在上海开出淮海店和不夜城店,成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百货商场之一。之前,太平洋百货始终以时尚潮流、餐饮娱乐、品牌多样等特色作为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关键词。

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太平洋百货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它面临着电商、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新兴业态的冲击和分流,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便利性、体验性、高性价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及时进行创新和转型,仍然沿用过时的品牌、商品和服务,导致客流量和营收大幅下降。

因此,太平洋百货在上海的三家门店相继停运。上海曾有3座“太平洋”,每个都是地标。但由于经营不善,相继宣布关停。2016年,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宣布租约到期后不再续约;2020年,太平洋百货不夜城店也在租约到期后交还业主方;2023年7月31日,太平洋百货发布公告称,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将于2023年8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谢幕,终止经营。这意味着太平洋百货将彻底告别上海市场,而今年,也正是太平洋进入上海的第30年。

据悉,突然宣布结业后,冷清很久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最近人头攒动,人流翻了10倍,商品到处清仓打折,阿姨爷叔不买也来转转,不少人感叹“很久没这么热闹了”。似乎直到即将失去,人们才想到了太平洋曾经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百货业态的困境与挑战

据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报道,在多个商户看来,太平洋百货的没落一方面与外部原因有关。线上经济兴起,疫情的冲击,都使传统商场客流锐减。“以前徐家汇、南京路的游客都很多,本地人一般要等折扣,外地游客买起来很爽快,这几年游客少了。”一名商户说。

另一方面,太平洋的没落除了受制于线上经济兴起和疫情冲击之外,也与其自身固步自封的策略有关。当其他商场大力引进新店、首店,持续转型升级时,太平洋不仅在策略上显得默默无闻,不少品牌都已“过时”。除此之外,商场陈旧的设施和老化的形象也降低了顾客的消费体验,让人感觉更像是过来怀旧。所有这些,都让太平洋本已门可罗雀的经营状况更显雪上加霜。

事实上,太平洋百货撤店事件是传统百货业态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的一个标准事例。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百货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6.9%,其中有85.9%和86.6%的企业出现销售额和净利润下降。究其原因,就牵扯到了传统百货业态的很多问题。

首先是受电商冲击,市场份额被侵蚀。电商平台以其便捷、快速、低价等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线上购物。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线上市场份额,对实体零售门店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是无法适应新业态变化,竞争力不足。除了电商平台外,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便利店等新兴业态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多样化、更体验化、更个性化的消费选择。相比之下,传统百货业态显得单一、刻板、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是消费升级,传统商业品牌无法有效匹配用户需求。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品质和性价比,还追求个性和情感。传统百货业态往往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满足,无法与消费者形成深度连接并产生忠诚度。

第四是受疫情影响,客流量锐减。疫情期间,为了防控疫情,人们减少了外出活动和可选消费,导致实体零售门店的客流量大幅下降。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防控区域和商圈,实体零售门店受到更大的冲击。这也可以看作是压垮太平洋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商业品牌的“末路”图存

虽然面对消费升级和线上经济的重压,很多实体店品牌渐趋不支。但也并非没有“突围”成功的案例。很多老商业品牌就通过转型焕发了新的生机。

比如最早进行数字化改革,与阿里巴巴合作的银泰百货,它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将核心系统云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数据的打通和共享。同时,它也通过小程序、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多种方式,拓展了线上渠道和触点,提高了线上客流量和转化率。此外,它还通过引入新品牌、新业态、新服务等方式,提升了线下门店的商品力和体验力。通过全渠道零售模式,银泰百货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增强了顾客黏性和忠诚度。

还有百联集团,通过创新产品线组合,打造差异化优势。百联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商业集团之一,它在传统百货业态之外,还涉足超市、便利店、医药零售等多个领域。在新产品线方面,它也投入颇多,例如推出了定位中高档的进口超市Leme生活鲜超;开设了以文创为主题的概念商场百联创意中心;打造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场百联世茂广场等。通过创新产品线组合,百联集团形成了差异化优势,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消费者需求。

王府井集团则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与合作,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不仅在全国28个城市开设了47家大型百货商店。更是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引入了多个独家代理品牌,例如法国时尚品牌Maje、英国高端品牌Ted Baker、美国运动品牌Under Armour等,实现了自己的品牌升级。同时,它也与一些网红、明星、达人等进行跨界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营销活动,例如与网红李佳琦的直播带货、与明星王一博的签名会、与达人李子柒的美食节等。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与合作,王府井集团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和流量。

后记

综上所述,太平洋百货撤店事件只是传统百货业态固步自封,最终在面对互联网经济、电商、网红等新兴业态时折戟沉沙的一种必然现象。传统百货业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17PR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17PR

17PR

微信公众账号:17PR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