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带来什么启示?

宇见 宇见

9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比对手更好的系统性认知。

近几天,比亚迪“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短片引发讨论,从营销角度,和大家梳理一下我认为有价值的几个要点:

1

首先请各位注意,这并非单一的短片发布,而是BYD依托“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经过严谨设计的一次公关传播。有“500万”作为基础,才会让“在一起”的呼声更显格局,避免陷入“金句尬喊”。

启示:在企业公关传播当中,品牌态度的表达需耐得住寂寞,依托标志性事件,争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相反,心浮气躁,频频表态反而容易让人觉得“没态度”,容易沦为笑谈。

2

将“500万”和“在一起”紧密衔接,BYD此番公关传播有两个核心诉求:A、宣传产品销量;B、提升品牌形象:

  1. 关于宣传产品销量,过去,很多企业都会利用广告来达到此目的,这是因为消费者的购物决策,普遍依赖于参考他人,倾向于购买“大家认可的品牌”。通过公关传播,让目标顾客知晓自己销量领先,毫无疑问,这将对BYD未来的产品销售带来积极影响。

  2. 关于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在一起”的视频短片,凸显自己是一家对行业发展有着深层思考,有情怀、有格局、有使命感的企业,这对提升用户的品牌好感度是大有裨益的。

3

在公关传播实践中,过去有一种声音认为,建立形象,提升品牌好感度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虚,只有产品传播才最实在,不得不说这是非常狭隘的。那么,提升品牌形象与用户好感度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对此,我曾在新书《洞察力2.0》中,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大体上概括为如下三个维度:

  1. 消费者对品牌的功能认知(F);

  2. 以品牌原型(Archetype)为核心的,消费者对品牌的形象认知(A);

  3. 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认知(C)。

比如就比亚迪而言,了解该品牌生产新能源车,这是消费者对该品牌功能认知的一个方面;意识到该品牌是一家有使命感的企业,是消费者对品牌形象认知的一个方面;而从“Build Your Dream”的口号中,感受到该品牌鼓励人们“成就梦想”,这又是消费者对品牌文化认知的一个方面。

有趣的是,虽然对传播者而言,“FAC”这三类认知是层次清晰、泾渭分明的,但它们在用户心中却是彼此勾连着的:形象、文化认知的提升,也会对产品认知的优化,以及产品的销售带来实际帮助。对此,《洞察力2.0》曾对用户认知之间的这种“晕轮效应”进行过深入探讨,并举过一些例子。

例如,在大家平时浏览科技资讯时,无意中看到了某APP获大笔融资的消息,之后再打开该应用,竟不免有种“产品越做越好”的感觉,这就是品牌形象认知刷新,影响到产品认知的一例;相反,有时企业高管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除影响到品牌形象认知之外,甚至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也怀疑、厌恶起来。

事实上很多企业销量不佳,并不总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品牌形象“不讨喜”影响到了销售,在现实中,这类现象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普遍。

正因为用户认知之间,具有这种“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认知更新,都有机会给另外两个层面带去影响。因此,我们在《洞察力2.0》中总结认为:

品牌传播、品牌认知构建(植入),其实就是要以“FAC”为结构,在这三个方面构建,并持续巩固自己的认知优势,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系统性认知”。在我看来,这应该成为企业品牌部门工作的一个指导原则。

4

但是,想深一层我们不难发现,要在“植入”层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仅仅从传播角度想问题是不够的。在底层,我们还必须有对消费者的“洞察”。洞察才是成功构建认知的前提。

比如,在这次比亚迪的公关传播当中,“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之所以提升了大家对该品牌的好感度,我想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个短片匹配到了一种群体情绪,在行业“内卷”的今天,BYD从消费者角度,洞察到了他们内心被压抑的“另类情绪”:

商业对手除了相互竞争,争夺顾客之外,更可以携起手来,一起去做对消费者和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就像过去几年,在面对疫情时,我们发现一些平日里的竞争品牌携手给用户送去帮助,也会忍不住为他们点赞一样。

就这一点来说,从业者能获得的一个启示是:公关传播不能自说自话,不能总是“入戏太深”地,只想到自己要达成的商业目标,却忘了多站在用户立场上,来对自己的行业进行“冷眼观察”、客观分析。

我想今后,企业管理者与传播者不妨多从正、反两方面,来问问自己如下两个问题:

A、消费者对我们这个行业有哪些吐槽?有哪些让他们感到不安、焦虑和厌倦的现象存在?

B、今时今日,消费者对我们这个行业,我们的品牌,会有哪些“超越产品”的期待?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用户调研,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扫描来加以了解,因为这些洞察,很可能就隐藏在用户对品类、品牌的评论当中。

另外在我看来,BYD这次公关传播活动,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反思、总结的要点,那就是我们过去在制定传播计划时,常常容易忽视“从业者对这个行业的真实感受”。

反观“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它表达了从业者对行业的真实期待,启发了大家,事实上很多时候,品牌的努力方向与创新的传播角度,恰恰就隐藏在从业者对行业的内心感受与期待背后。因此,我们在制定传播计划时,未尝不应该尝试着多些了解从业者的心声。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洞察驱动营销创新”的一种可能性。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宇见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宇见

宇见

微信公众账号:宇见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