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视角与新美学

传媒1号 传媒1号

6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1

【摘要】:“美美与共”,恰是“民心相通”之本

十年一瞬,在一个又一个成就、一年又一年耕耘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然提出十周年。

而在国庆之际,上档一部全景式讲述十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互鉴、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作品,无疑是应景的。

这便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近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参与创作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

观摩之后,令笔者眼前一亮!

它既“特别”——

节目首次将视角聚焦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普通民众们的文化交流,从“体验”的视角,让观众们没有理解门槛地观看节目;

“特别准确”——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之处,在于服务各国人民跨越国界地更好交流,“民心相通”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也是工作重点,而《美美与共》恰把这个内涵,给准确抓住了。

01 上篇:

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计一条“体验之路”

在笔者看来,节目出彩之处,便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为观众设计了一条体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

沿着这条路径,先看到“物”,再看到“人”,再看到“情”。

而当一路风景尽揽之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便入眼、入脑、入心了。

这条路径中的每一个节点,也能理解为每一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是“物”。

每一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故事讲述的原点,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物”。

比如,第一个故事是中国和塞尔维亚的“钢铁交响曲”,中国和塞尔维亚,就是因为“钢铁”才奏响了这个时代的交响;

又如,第四个故事是中国和土耳其的“青花瓷情结”,中国与土耳其,就是因为“青花瓷”才缔结了几百年不化的情结。

这些具体的“物”,既是连接两国情感非常坚固的历史纽带,也是连接观众体验非常通俗的认知起点。

而这,便是第一个抓手的巧妙之处——

把宏大叙事附着于通俗,

将千丝万缕附着于一物。

第二个抓手是“人”。

而以“物”为纽带,便连接了无数鲜活的人,变幻了万花筒般的关系。

以“钢铁”为纽带,于是将河钢塞钢的5000名员工与来自中国河钢的9名员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之间是亲密的战友。所以再见面时,中塞两国老友们,会深情拥抱、会紧握双手,因为他们共同走过一段携手奋斗的时光;

以“青花瓷”为纽带,可让世界各地艺术家爱上中国文化,不远千里来到景德镇成为了“洋景漂”,他们在这里共同切磋、彼此激发,是理想主义的同好。他们中有人说,“在不同工作室中,既专注自我创造,又相互学习经验,这真是太好了!我的梦想,就是永远不要离开”;

以“铁路”为纽带,一个身经百战的中国列车长与一个初出茅庐的老挝女孩,成为一对“中老铁路”上的跨国师徒

以“音乐”为纽带,曾经让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诞生了一段伟大的友谊,如今又让冼星海的后人与拜卡达莫夫的家人成了一对胜似亲人的姐妹

第三个抓手是“情”。

无数的人,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连接,

无数的故事,在人与人的连接中自然地生发;

无数的情感,在故事的生发中令人荡气回肠。

每个故事似乎都不同,但每份情感却很相似——

都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在“钢铁与战友”的故事中,斯梅代雷沃钢厂(现河钢塞钢)连年亏损、财务危机严重,换了多个运营团队试图解决困境都无果,直到河钢出现才出现转机。河钢承诺,“一个都不能少”,要让每个塞钢的工人都不离开、都有保证。后来,果真力挽狂澜、起死回生,一个又一个曾经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塞钢工人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而也因口口相传,这事儿也在塞尔维亚很出名,被传为一段佳话。

在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中,在冼星海落难时,拜卡达莫夫一家从牙缝里挤出物资接济他,而当拜卡达莫夫一家受困时,冼星海变卖了手表、毛衣予以回报。多年之后,那个被冼星海救助的小女孩已然迟暮,但看到“冼星海爸爸”的电影时,仍会放声大哭,会对冼星海女儿说,“亲爱的妹妹,我要把父爱还给你”。

以上,只是一个厂与一个厂的情感,一家人对一家人的情感吗?

显然不止于此,国与国的情感就是附着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的。

所以,《钢铁交响曲》才会成为塞尔维亚正流行的旋律;

所以,“冼星海大街”才会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纪念地标。

而这,恰恰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魅力之所在,它是一个“经济带”,是一个“文化带”,也是一个“情感带”,连接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情谊。

所以,通过“三个抓手、一个路径”的逐层递进、拾级而上,在“物”上锚定原点,在“人”上找到投射,在“情”上引发共鸣,在此之上再让观众自己感受与领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魅力。

02 下篇:

“大美学”与“小美学”,“大美好”与“小美好”

我想,在这条精心设计的路径上,很多观众不仅能理解何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会重新理解何为“美美与共”

第一种“美”,是“美学”的美。

这个美,有“小美学”与“大美学”之分。

“小美学”,节目自身呈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舞台之美、节目之美。

整个舞美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之下形成的“舞台美学”:

廊桥的背景设置,象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架起了各国之间文化沟通、文明共融的桥梁;

舞台的曲线走道,像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和“路”,它是舞台语言的再创造。

除此之外,非常难得的是,在一个节目中,看到这么具有国际美学风格的节目;更加难得的是,为了体现“各美其美”,每个节目设计又都是以每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特质,进行独一无二的原创:

比如中国与土耳其的联结物是“青花瓷”,便以青花瓷为原点创作创演作品《新青花瓷》。

第一段,是中国风的表达,舞台色彩干净,是传统的青花瓷色的蓝白相间;舞蹈动作端庄,尽显东方大国女性的优雅肃穆;

第二段,是土耳其风的表达,舞台色彩相对丰富,在蓝与白之外,增添了更多花色的点缀;舞蹈动作热烈,异域风情浓烈;

第三段,是中土舞台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舞蹈元素既彼此独立又浑然一体,而这,便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所以,这样一个艺术创演,既形象地展现了青花瓷从中国传到土耳其后,在艺术上发生的改编、在审美上发生的流变;又让观众在“各美其美”中,在强烈地对比中,更加放大地看到各国美学的差异,也让观众在”美美与共“中,在同台同乐同主题中,感受到跨越文明人类美学的统一。

“大美学”,则是更大语境下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美学贡献。

舞台呈现,仅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美学的一个缩影,我们必须看到舞台背后映射的更大世界,在陶瓷领域、在电影领域、在音乐领域,都在进行广泛的交流碰撞,都在产生各种的美学新范式。

比如瓷器美学,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多古今中外的新交融。在西班牙艺术家的创作里,既融会了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又点缀了西班牙的特色红;在法国艺术家的创作里,既以青花瓷这门艺术为基底,又融合了法国人的浪漫基因与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

恰如主持人撒贝宁所说,“欢迎全世界的年轻艺术家们来到中国,和中国古老的艺术,产生新的结合、新的创造、新的表达。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从开始到现在,始终是独立发展的,一定会有交融、会有碰撞、会有相互的借鉴”。或许,这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美学观,在多元、开放、交融中,诞生新时代的新美学。

第二种美,是“美好”的美。

这个美,同样也有“小美好”与“大美好”之分。

我们既看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人,带去的“小美好”。

可能是生活窘迫的塞尔维亚工人终于安居乐业,曾经担心生计而不敢生孩子的男人终于有了孩子;

可能是跋山涉水的老挝情侣终于出行方便,曾经两地往返9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2个小时。

而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小美好”汇集而成的便是人类共同体的“大美好”:

一个人安居乐业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安居乐业,越来越多人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找到了立命的工作,得到了稳定的生活;

一个人出行方便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出行方便,货流动起来了,人流动起来了,经济也随之流动起来了,文化也随之流动起来了。

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人们看到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美丽,人们生活的品质变得越来越美好,从精神到物质都实现了“美美与共”,这样的倡议才会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坚定的民心所向,才能“水能载舟”地不断远航。

1号结语

文至最后,笔者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美美与共”有了一个全新理解——

“美美与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愿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美美与共”的路径。

这也便是为什么这个节目,要用《美美与共》破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

恰如开篇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之处也是人性之处,就在于它重视“民心相通”。这个民心相通,即要在国外,做到与当地人民民心相通;也要在国内,做到与中国百姓民心相通。

而“美美与共”,恰是“民心相通”之本:

对美丽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无论哪国人民,都心之所向的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传媒1号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传媒1号

传媒1号

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