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用英文做设计,有问题吗?

Design360 Design360

6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文字的形态没有谁好谁坏,做设计也一样

你喜欢在设计中使用英文吗?如果是的话,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收集了许多非中文母语者做汉字平面设计后,《Design360°》第103期杂志亦探讨了中国设计师在设计中喜欢用英文的现象,其圆桌板块邀请了刘治治、梅数植、何翩翩与麦石、来自上海创意公司Little Team的RRR,以及有关设计部门这5组设计师,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并非是要批评“中国人在设计中喜欢用英文”这种做法,而是从中英排版、客户需求、母语羞涩、设计学科系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等客观多元的角度,在一个更为学术、设计实操的层面拆解其形成的原因。

本篇节选杂志中的部分内容和观点,希望给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客观地看待在中文语境下的平面设计现状与发展,真正理解中英双语排版在信息传播和交流中的角色。

中文语境的平面设计作品中,中英文时常同时出现,你觉得是为什么?

RRR

双语就像食物和物种一样,跟人走。在东北可能会是中日或中俄,上海中英比较多。这都由需求产生。当更多人觉得需要了解或者认可这东西之后,“现象”就会慢慢变成一种“风格”。

刘治治

20多年前开始我做设计的时候,英文的使用比中文更丰富常见,或者说面积更大。原因第一个是拉丁字或是西文字母更具备图形化的可能性。第二个是观念问题。我们认为能进入世界的标志是要有其他语言与中文相配合,而这样处理文字的品牌让我们觉得更加国际化。我觉得这是后发市场,它是对于步入整个世界,或者国际状态的微小证明。

立入禁止“流浪椅子新生计划”

何翩翩

&麦石

首先可以承认,中文文本中存在英文,比英文文本中出现中文的情况要多得多——除非这些英文文本属于亚洲研究的范畴。

这两种语言的字元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使它们难以匹配。我们总要优先考虑某一种语言,再让另一种语言来匹配它。纯粹就排版而言,我们更愿意花费精力让任何用到的文字系统都能有合适的文本灰度。

拉丁文字会破坏中文文本的灰度,容易使其看起来不整体。中文标点符号也会让文本中出现很多“洞”,所以我们更倾向让英文尽可能少地出现。我们有时会做一个索引系统,把英文术语放在文本的末尾,就像尾注一样。这样一来,中文文本的质感就会保持平整、流畅和不间断。

何翩翩&麦石“圆缺俱乐部 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

梅数植

这种现象在市场上比较多见,这其中有几种需求。首先阅读是需求之一。就像有些品牌用了中文之后,客户会提出外国人想了解这个品牌的需求,它就需要一个英文名称,甚至中文可以不出现。如果说英文是非常简单易读的,有时可以只用英文去表达,更助于传播。另一点是英文字本身在形体上比较有几何感,所以从图形感或者装饰性的角度来看,它比中文看起来要简洁一点。

有关

设计部门

这不纯粹是设计产业的现象。19世纪上海开埠之后,外资的注入导致在产品中出现大量中英双语设计,很多进出口贸易公司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双语物料。只是这些年因为资本市场环境的转变,中英文混排看似成为了一种设计风潮。

多语言环境的文化会滋生不同语种之间沟通的欲望和共存的现实,设计领域只是它的一种反映。

有关设计部门“原物节语 Object Speaking”

英文元素常被中国品牌用以吸引国际市场与年轻消费者。客户需求如何影响你排版时的语言选择?

RRR

客户的需求就是设计本身的需求,同理国外品牌需要本土化也一样会要求增加中文。客观上讲,当需要面对更复杂的使用场景和更多人群时,选择使用范围更广的英文也是一种更方便的沟通方式。而主观方面,更多有留学背景的创业者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也会增加英文出现的机会。

Little Team“第1届小红书熟人节” 

刘治治

给企业或商业机构做视觉形象,基本上我遇到的都比较开放。这首先与市场的历史有关系。大家最开始时都希望有个英文标志,而为了保有中国市场,慢慢开始希望有中文标志。第二是品牌面向海外市场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会以一种东方美来接受中文。这时候中文字标可能不表意了,它表现的是审美和精神。最近十年中文字成为标志、视觉系统的主体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但中文字一旦图形化或者标志化,识别性就弱了。

所以现在基本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用中文或英文作为出发点做一个图形标志,没有别的概念;如果用中文来做图形,还会相应出现可读性强的中文字和英文字作为配合。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对于商业机构来讲,各有各偏好,但中英文的标准字设计还是要做。

立入禁止“ICI知造局” 品牌设计

梅数植

会有蛮多客户想要我在排版时加英文,但我也遇到比较多希望加中文的情况。这不是说客户强调要加中文,而是加英文变成了一种默认习惯。比如说设计一个服装品牌,做英文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反而设计师会不愿意放中文。这时候客户其实会提出说你能不能把中文也放上去。

因为有时候品牌也会在三四线城市落地,客户会觉得居民普遍不认识英文,所以需要中文去辅助品牌的识别。此外,这跟品牌类别也有关。如果说这个品牌想表达关于东方或它的产品跟东方是相关的,客户会强调英文在其中相当于一个可阅读的、一个注解类型的存在,而不会把英文放大。我觉得这也是客户对中英文的一种需求。

702design“UFO OUTSIDE” 品牌设计

何翩翩

&麦石

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一些看起来不是很真诚的要求,很少有客户要求我们在设计上插入另一种语言,只为让它更有市场。这样做可能看上去很“有趣”,但如果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那还是有一些奇怪。如果你想在产品上使用英语,最好翻译所有内容而不要只翻译某几个词。这样做可能更尊重那些读懂双语的人,或只读懂英语的人。找我们合作的人总是会周到地带来完整的翻译,而不仅仅是项目中出现的几个短语。同样,通常一本完全用中文写成的出版物也不会只为了“看起来”更国际化而使用零星的英文。

有关

设计部门

可以理解为文字有两种属性,一是视觉属性,二是功能属性。在某些商业使用场景中,如果文字作为一种视觉属性,可能不用强调受众群体的语言环境或文字理解的接受程度。但如果是功能属性的文字,就需要去考虑这些关系。但一般人只有一种母语,双语背景的人很少,所以总会有侧重,于是另一种语言可能就成为了视觉补充。

有关设计部门“Nice Day”品牌设计 

在中文语境下,有时设计师会增加英文,仅用于装饰。如何看待英文的装饰性功能?

有关

设计部门

最近在路边看到一个公共空间里的看板,中间是很大的中文写着“奉献爱心”,边上有些小字。远看感觉好像没什么不对的,但走进一看这些小字就是一堆乱码英文。这很像上面问题所描述现象的一个极端方式,就是会看到一些设计会出现不存在任何功能或者意义上的一些文字作为装饰,它可能有时候会连中英文之间的翻译关系都是错的。

好像不少设计师并没有在关注这个问题。这纯粹是把语言视觉化,变成一个装饰性的符号。但这种符号究竟装饰了什么?

RRR

只有主体成立,装饰才能成立。如果是中文为主的设计会先考虑中文的字体,当它能单独成立之后才会根据需求考虑是否增加英文。我不太建议无目的地增加英文,毕竟两种不同的文字就算不是英文,排到一起也会自然地产生节奏和丰满的感觉,算一种捷径吧。

Little Team为《演员请就位》打造的H5小游戏

刘治治

我觉得都会有。我不知道外国设计师会怎样谈论,但是我觉得他们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外国设计师会消费东方符号,这是从比较遥远的文化中提取一些东西作为要说明的概念的辅助或者是装饰。我对此没有做好坏的判断,只要是恰切的设计就行。当然不能做完全无关的装饰,不只是文字,图形也一样。

梅数植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说没有英文的阅读需求,能够用中文解决,那我基本上都会用中文排版。我会把只做装饰的英文去掉,因为我更多是在探讨图形感本身是否就已经可以作为一种装饰而成立。所以很多时候排版上,我会通过比如段与段分开,或者说把整个字放大的方式,体现中文字类似于英文字有的几何感和图形感,以消解中文本身的一些缺点。

702design“High Seafood”品牌设计

何翩翩

&麦石

我们不会把英语作为一种装饰,我们希望用它来表达意义,中文也是如此。不然这不就像那些西方人把他们看不懂的汉字纹在身上一样吗?在中国内地,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设计师的习惯,而更多的是营销员的习惯。这都是为了通过添加非汉字的元素来显得“国际化”。如果只是一些零碎的信息,对任何人都没有用。这倒不会让人沮丧,挺有趣的。

真正令人沮丧的是,一个文化机构只留下一些简单的英文概要,而没翻译其它的内容。这表明它只是为了“外表”而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使用英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所有内容翻译,或者不翻译任何内容可能都会是更好的选择。

何翩翩&麦石“溢流地 香港Para Site” 

当设计中没有出现英文,一些设计师会觉得作品不够“高级”。你对此怎么看?你会对使用某种语言产生依赖吗?

RRR

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纯英文或者中英文的作品更优秀的话,这样的心理就是必然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也没有好或者坏的必然性,只是有时双语排版会成为一种上面说的捷径。至于语言依赖,我希望自己不会。

刘治治

我觉得双语挺好的,因为这个世界的主流语言就是英语。不管是排版还是标志上,中文和英文一样大,形成一种并置关系,都成为视觉主体,那就更国际化,更开放。

文字的形态没有谁好谁坏。做设计也是,你做中文能做得好,做英文也能做得好;能处理好英文的人,对中文的字形也会有基本的理解。所以我觉得需要的是一个良性的对等关系。我非常反对把这种设计上的事情引申到价值判断上去。所以我觉得中英文混排挺好的,应该一直混下去。

立入禁止“武隆大地艺术季”品牌重塑

梅数植

西文排版很易达到“看起来不错”的状态,因为西方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好的标准。以这种审美或排版标准去衡定作品,似乎用英文看起来就会很高级。而中文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就会更难些。当然难点也在于字体选择。可选择的中文字体其实没那么多,而且单独放大中文字库的字形,也没法像单独放大某些西文字形所能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图形感。这时候就需要设计师专门设计这个字形,而这比设计一个英文字符要难很多。

另外一个难点是在排版上。西文版面整体的稳定性很好,看起来很舒适、很平衡。但有时用中文排版很容易黑成一块或糊在一起,对灰度感的掌握也会更难。由于这两个原因,导致很多人都喜欢用西文做设计,包括装饰或者其他方面。

至于依赖,毕业后和工作前几年,我也都是用英文做得多,但后来也慢慢地去使用中文的排版方式。在尝试多次后,我慢慢找到了中文字本身的一些趣味性。可能我会主动去尝试,尽量使用中文字去做一些新探索。这样我可以做更新鲜的事情,而不是像刚工作时那样,几乎都是模仿外国设计师的方式去做设计。可能相比于西文排版来说,对自己挑战性会更大一点,但我也会主动性地倾向于用中文去做设计探索。

702design“西戏导视”

何翩翩

&麦石

不,我们不会做这样的假设。诚然,有时我们想玩一些拉丁字母的设计。但也有别的时候我们想用中文。我们认为所有字元系统都不该自卑。

有关

设计部门

当代平面设计的审美环境还是有很强的西方影响,设计教育体系、方法论、工具和社交媒体,还是存在很多舶来品影响着年轻设计师。大家看到更厉害的设计方法和更新的设计语言,会有想要学习的倾向,也很容易出现模仿抄袭的问题和同质化的现象。

是否产生依赖或许和设计师的背景和身份有关系。有的设计师是以中文设计先进入,那肯定就不会(依赖英文)。有的设计师就是先以西文进入的,那就很正常。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Design360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Design360

Design360

微信公众账号:Design360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