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随笔]基础营销模型03:竞争层次分析模型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3月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1

【摘要】:基础营销模型文字解读。

这个模型有一点复杂,严谨一点我们应该拆分为三个模型来阐述的,但是从实际应用上,糅合在一起更为实用,所以就形成了上面这张图

1

无论是作为商业从业者,还是作为消费者,我们说的需求,通常是在表达对某一个细分品类、某个品牌甚至是某个产品的渴望程度。

比如,夏天很热,走在大街上一身汗,我们想喝一点碳酸饮料(细分品类)、精确一点是可口可乐(品牌),再精确一点是无糖可口(产品)。相信这个例子会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一点。

围绕这一点,用户通常在谈需求的时候,比如想点杯外卖咖啡,一般都会想瑞幸还是星巴克?想吃火锅,是海底捞还是刘一手?想买双运动鞋,是耐克还是阿迪?

但是这种需求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原因很简单,你会发现用户的行为是不确定的,比如用户通常买的是无糖可口,但这次买了一瓶橙汁甚至是一盒八喜冰激凌。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无论是无糖可乐、橙汁或者八喜,都是可以帮助用户降温,让用户感受到凉爽的。从狭义需求的角度,这个很难被接受,如果用户不选可口可乐,那应该选百事可乐,因为它们才是竞品,可是为什么用户选择橙汁呢?这个就需要从广义需求的角度入手

2

基于广义需求,用户无论消费什么产品,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用户消费的背后是存在一个动机的,比如天热口渴,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机。

当用户产生动机之后,会习惯性的从自己大脑中调用以前的经验,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买什么东西可以搞定这个事),也就是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此时对应的往往是某一个消费品类,也就说消费品类是用户满足动机的产品载体。比如我出门习惯性叫网约车,而不是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这就是一个品类载体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从动机开始,联想到产品品类并且形成欲望,并不一定会产生消费。只有当用户想要满足动机的心情足够强烈时,也就是购买欲望足够强烈时,才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动机转化为行动,而如果这个动机一闪而过、可有可无,那么用户基本上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向前一步。

如果用户的购买欲望足够强烈,那么就会从品类向下延伸,如果是经常消费的产品品类,一般会直接指向品牌,也就对应上文说到的狭义需求的部分。此时如果支付能力没有问题,销售转化是一个很大概率的事情。

因此一个完整的用户决策过程,往往是产生基础动机---产生对应品类的购买欲望--具体产品的购买需求---下单购买四个步骤。投射出来就像上图一样,会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消费决策树。

例如用户口渴了,他不仅仅可以选择咖啡,还可以是饮料、奶茶或水果,甚至是办公室的桶装水,我们会发现这些品类都是可以解决用户口渴这个问题的。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果他更加习惯点外卖咖啡,那么会忽略掉饮料水果这些选择。同理,当进入到需求的选择阶段时,如果习惯性点星巴克,也会忽略瑞幸这个选择,再进一步如果习惯选美式,也会忽略其他的口味。

3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用户的决策理论上是一个复杂的树状结构,而实际上我们作为用户的感知,就是出门-滴滴、口渴-星巴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和人类的动物本能有关,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选择,确定出门滴滴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坐地铁怎么过去,当我们习惯性喝一杯星巴克美式代替开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想着也许可以去买一瓶饮料。这样做能量的消耗是最小的,是最节省时间的。

用卡尼曼的理论解释,人们会习惯性的依赖于快决策路径,除非预感到风险过大且自己无法接受可能的后果,才会被迫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来降低风险,此时就进入了慢决策路径。所以在用户熟悉的消费领域中,快决策路径往往是占据主导的,因此我们观察自己的决策路径也大多数是短平快的。

但是作为品牌,不能够简单的用狭义需求来规划自己的运营动作。因为这里涉及到竞争层次分析的问题,而竞争分析是每一个消费品牌都重点关注的点。

以上面的图为例,当用户习惯性选择咖啡的时候,瑞幸和星巴克是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的,这种竞争方式也是品牌最常关注到的,被称为品牌产品竞争,类似的例子比如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耐克VS阿迪,小鹏VS理想

通过观察,除了外卖咖啡,还有一类产品可以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速溶咖啡(如三顿半)。它们同属于一个大类:咖啡制品,但是分属于不同的细分品类,一个是速溶咖啡,一个是现磨外卖咖啡。大多数人的体感是它们之间的冲突并不大,但是细想的确是存在的。当你买了一大桶三顿半在桌子上,点外卖咖啡的频率是会降低的。这种竞争方式我们称之为平行竞争,比如奥康做皮鞋,耐克做运动鞋,但是从用户出行的角度来看,奥康和耐克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平行竞争关系。

再往外拓展,我们会发现饮料、奶茶乃至于办公室的果切,都是可能会让我们放弃点一杯外卖咖啡的,虽然这些产品看起来和咖啡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把这种毫无品类关联的产品竞争定义为叫做愿景竞争。

4

之所以要花费时间去做这么繁复的分析,是因为品牌需要做出一些关系到未来的判断

品牌所处的品类是否是用户最常选择的?比如用户习惯性选择外卖咖啡,那么我们做一个外卖咖啡品牌,是有一个比较大的用户基数的,挑战是说服用户选择我们而不是瑞幸或者星巴克。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的品类是鲜榨果汁,面临的挑战就比较复杂了:在用户有了口渴的动机时,至少要能够想到除了点外卖咖啡,还可以点一杯鲜榨果汁。否则无论产品做的多好,都很难进入到用户的选择范围,这个非常的麻烦。

假设品牌所处的品类载体并不是主流用户的习惯性选择,那么我们需要判断:这个品类未来是否会替代或者部分替代用户现在的惯性选择,这个市场有多大?时间周期有多长?品牌能不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如果分析的结果是可接受的,那么企业相当于在押一个未来市场;如果结果很难接受,可以考虑更换品类赛道了,或者更换到更容易撬动的用户动机上。例如奶酪产品,融入主食结构是比较难的,但是切换到零食动机上,就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了。

简单的说,如果我们选择了用户的习惯性品类,更多是在做品牌说服的工作,而如果我们选择了非习惯性品类,那么要做的就是品类说服+品牌说服的事情。能不能搞定,品牌是需要认真考虑一下的。

5

竞争层次分析是一个适用场景比较宽泛的工具,尤其是品牌在进入一个新兴赛道的时候,非常有启发性。推荐大家用这个工具复盘一下前几年出现的新锐赛道,有些品牌现在陷入困境,是可以预判的,其实是挺可惜的,如果早点调整,也许会好很多。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CK商业逻辑研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CK商业逻辑研究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