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流量与倒闭潮:媒介与商业生态面临的25个“致命危机”

媒介三六零 媒介三六零

1周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媒介是文化构建器、商业生长器与社会操作系统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正站在媒介生态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信息爆炸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内容危机:价值被稀释,信任在流失,深度被消解。

当前媒介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算法主导的内容分发机制正在制造一场"丰裕的贫困"——海量信息与思想匮乏的悖论。平台经济的野蛮生长催生出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让内容生产陷入短期主义的泥沼。品牌在数据迷宫中迷失方向,创作者在算法裹挟下丧失主权,用户在信息洪流中沦为被动的接收终端。

媒介360做了一系列广告主及行业专家访谈,从商业经营到广告营销,从内容生态到AI算法,从精神文化到社会价值,总结提炼出25个痛点。

1. 商业生存危机

生意难做:市场竞争激烈,获客成本飙升,企业难以生存

当下的商业环境已进入残酷的存量博弈时代。市场饱和让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挤满了竞争者,新品牌想要突围,必须付出远超从前的营销成本。传统渠道的流量红利早已消失,线上获客成本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使得中小企业陷入"不投广告没客户,投了广告难回本"的两难困境。

更可怕的是,这种竞争并非良性比拼产品和服务,而是演变成资本实力的较量——谁能在亏损状态下坚持更久,谁就能活到最后。这种扭曲的竞争逻辑让许多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创业者被拒之门外,整个市场的活力正在被逐渐扼杀。

倒闭失业:商家批量关停,行业洗牌加速,营销人面临职业危机

街头巷尾的"旺铺招租"越来越多,电商平台的店铺存活周期越来越短,这背后是商业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大逃杀。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和商家,如今都在批量关停。这种倒闭潮不仅冲击实体经济,更直接导致相关从业者面临严峻的职业危机。

特别是营销行业,传统广告公司业务萎缩,数字营销岗位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从业者突然发现自己的技能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变得一文不值。这场行业洗牌不会温柔地淘汰落后者,而是以近乎暴烈的方式重塑整个就业市场。

电商亏本:低价竞争、平台抽成高,商家利润被压缩至极限

表面繁荣的电商生态下,隐藏着令人窒息的生存压力。平台间的恶性竞争催生出畸形的低价文化,"9.9包邮"成为常态,商家利润被压缩到近乎归零。更严峻的是,平台抽成比例持续攀升,各种隐性成本层出不穷——流量费、推广费、佣金、仓储费......层层盘剥之下,大量商家陷入"销售额增长但利润下滑"的怪圈。

为了维持平台要求的销量和排名,许多商家不得不持续投入,最终陷入越卖越亏的死亡循环。这种饮鸩止渴的商业模式,正在摧毁电商生态的健康根基。

价格内卷:品牌被迫降价求生,牺牲利润换取短期销量

当降价成为唯一有效的营销手段时,整个行业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内卷漩涡。消费者被训练得越来越价格敏感,品牌方则陷入囚徒困境——明知降价会伤害品牌价值,但竞争对手的降价迫使自己不得不跟进。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产品质量被迫妥协,创新投入不断缩减,最终整个行业的产品水准和服务质量都呈现系统性下滑。更可怕的是,长期的价格战让消费者形成了扭曲的预期,他们开始认为"原价都是虚高的",进一步强化了只认低价不认价值的畸形消费观。

生态脆弱:过度依赖少数平台,一旦规则变化,行业震荡剧烈

当整个商业生态都建立在少数几个平台之上时,危险就已经埋下。平台方掌握着生杀大权,一次算法调整可以让商家订单暴涨,也能让店铺瞬间门可罗雀。这种高度不稳定的商业环境,迫使商家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揣测和迎合平台规则上,而非专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间的竞争往往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商家刚适应A平台的玩法,就不得不转向B平台的新规则。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让商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整个生态的脆弱性日益凸显。

2. 广告营销难题

广告疲劳:用户对硬广、软广均产生免疫,转化率持续下滑

现代消费者已经进化出强大的广告免疫系统。传统的硬广被直接无视,精心设计的软广也被一眼识破。这种免疫力不仅体现在点击率的持续下滑,更表现为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本能排斥。

当每条广告都被视为对注意力的侵犯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正在断裂。更糟糕的是,广告屏蔽技术的普及和付费去广告服务的兴起,正在系统性地压缩广告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传统广告模式已经走到了变革的临界点。

到达不了:无线碎片化、去中心化环境下,广告到达率断崖式下降

媒介环境的碎片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在无数个APP、平台和场景中,没有任何一个渠道能够保证有效触达。传统的集中投放策略失效,精准投放又面临数据隐私限制。

更棘手的是,去中心化的内容消费习惯让用户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信息茧房,品牌很难找到一条能够穿透所有圈层的传播路径。广告不再是"广而告之",而是变成了在迷宫中寻找可能存在的听众,这种传播效率的断崖式下跌正在重写整个营销行业的游戏规则。

渗透失败:品牌难以渗透核心消费者,难以打动目标用户心智

当代消费者心智的防御机制比想象中更为坚固。信息过载让人们对品牌信息自动过滤,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单一叙事难以奏效。品牌试图传递的信息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曲解,真正能够进入消费者心智并产生影响的少之又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塑造方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抵触,他们更相信同龄人的真实体验而非品牌精心设计的故事。这种心智渗透的失败,让品牌建设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昂贵。

虚假数据:刷量、买粉、造假ROI,行业信任度崩塌

营销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数据信任危机。刷量产业链成熟完善,粉丝数、阅读量、转化率都可以明码标价。这种系统性造假不仅扭曲了市场反馈,更导致整个行业的决策依据变得不可靠。广告主对任何数据都持怀疑态度,平台方则陷入"打假影响业绩"的两难境地。

当真实效果无法衡量时,营销就退化成了各方心照不宣的表演,最终买单的是那些真正期待增长的企业。这种信任崩塌若不遏制,整个数字营销生态将面临解体风险。

短视ROI:企业只看即时转化,忽视品牌建设,导致长期增长乏力

当下的营销环境正在助长危险的短视行为。直播带货、效果广告等能够即时验证ROI的方式大行其道,而需要长期投入的品牌建设则被边缘化。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导致企业营销策略严重失衡——过度收割现有品牌资产,却不愿培育未来价值。

当所有企业都只关注当下转化时,整个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都在被透支。更可怕的是,这种短视一旦形成行业共识,就会产生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所有参与者的长期利益受损。

3. 内容生态崩坏

内容即焚:短视频、快资讯泛滥,用户看完即忘,毫无沉淀价值

数字内容正在经历严重的贬值过程。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将内容消费推向极致的高频低质状态,用户的手指不断滑动,大脑却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内容即焚"的现象不仅造成注意力的巨大浪费,更导致真正有深度的内容失去生存空间。

当用户习惯了15秒的刺激节奏后,任何需要思考的内容都变得难以接受。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正在重塑内容生产逻辑,大量创作者被迫放弃深度,转投浅薄但容易获得流量的内容形式。

低智内容:为博流量,大量无营养、反智、情绪化内容充斥平台

流量至上的算法机制正在系统性奖励低智内容。夸张的表情、刻意的冲突、毫无逻辑的观点,只要能够触发用户的情绪反应,就能获得算法青睐。这种导向导致平台上的内容质量持续走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噪音海洋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内容不仅毫无营养,往往还带有明显的反智倾向——否定专业知识、鼓吹阴谋论、煽动对立情绪。当这样的内容成为主流,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都在被拉低,理性讨论的空间被不断压缩。

价值缺失:缺乏核心价值观,缺乏体系性、有深度、专业性内容

当代内容生态最致命的病症是价值体系的崩塌。大量内容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支撑,只是为流量而存在;体系化的知识被拆解成碎片,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满足;专业内容在娱乐化浪潮中节节败退。

这种价值缺失导致内容生态失去了方向感和意义感,变成了纯粹注意力争夺的战场。当内容不再承载价值,只是作为流量载体存在时,它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就在持续衰减,最终演变成一种精神层面的污染源。

快感成瘾:短视频、游戏化设计让用户沉迷即时满足,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数字产品设计正在利用人类心理弱点制造难以戒除的快感依赖。无限滚动的信息流、随机奖励机制、精心设计的交互反馈,所有这些都在刺激多巴胺的快速分泌。这种设计让用户陷入持续的即时满足循环,逐渐丧失延迟满足的能力。

当大脑习惯了高频刺激后,任何需要耐心和专注的活动都变得难以忍受。这种认知能力的退化不仅影响个人发展,更在宏观层面削弱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深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不可持续:内容生态陷入恶性循环,无限迎合人的本能

当前的内容生态已经陷入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算法迎合用户本能偏好,用户被训练出更极端的消费习惯,创作者被迫生产更迎合本能的内容。这个循环不断自我强化,导致内容质量持续下滑。

更严峻的是,这种模式在商业上是不可持续的——当所有内容都沦为廉价刺激时,用户的付费意愿会越来越低,平台的商业化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只能通过更极端的流量变现方式来维持运营,进一步恶化内容质量。这种死亡螺旋若不被打破,整个内容产业都将面临系统性危机。

4. 算法技术缺责

算法黑箱:推荐机制不透明,用户被操控却不知情

算法推荐系统已经成为数字世界最强大的隐形操控者。这些复杂系统的工作原理完全不透明,用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推荐某些内容,也不明白自己的偏好如何被塑造。更令人不安的是,商业平台没有动力公开算法逻辑,监管机构也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进行有效监督。

这种黑箱操作让用户处于极度不对称的信息地位,他们的每一次点击、停留、互动都在被精心设计的环境诱导,却对此浑然不觉。当技术权力不受约束时,基础就会被动摇。

AI污染(信息/环境):假信息、垃圾信息泛滥,甚至影响现实决策

AI技术的滥用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信息污染。深度伪造技术让假新闻难以辨别,AI生成的海量垃圾内容充斥各个平台。这种污染不仅造成注意力的巨大浪费,更已经开始影响现实世界的决策——从消费选择到政治立场,人们越来越难分辨信息的真伪。

更可怕的是,这种污染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假信息往往比真实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而AI生成能力的持续进步将使这个问题愈发严重。如果不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信息环境的恶化将威胁社会运行的根基。

流量至上:平台只考核UV、PV,导致创作者迎合低俗需求

平台的考核机制正在将内容创作引向歧途。单纯的流量指标(UV、PV)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创作者被迫放弃专业操守,转向最能吸引眼球的内容形式。这种导向导致大量低俗、猎奇、煽动性内容泛滥,而有价值但流量平平的内容则被系统性边缘化。

更糟糕的是,这套机制还催生了专业的数据优化群体,他们深谙算法喜好却不在乎内容质量,进一步恶化了创作生态。当流量成为唯一指挥棒时,内容产业就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可能。

热度崇拜:盲目追逐热点,忽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社交媒体时代催生出病态的热点追逐文化。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引发内容创作者的集体狂欢,无数相似内容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这种热度崇拜导致创作严重同质化,大量资源被浪费在重复生产上。

更严重的是,热点内容的生命周期极短,当流量消退后,这些内容就变得毫无价值。在这种环境下,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但能产生持久价值的内容类型被系统性忽视,整个内容生态变得越来越浅薄和短视。

同质高频:算法推荐导致内容趋同,用户陷入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的一个致命副作用是内容多样性的持续衰减。系统倾向于推荐用户已经喜欢过的类似内容,这种反馈循环导致每个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单一。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用户,其认知会变得越来越偏狭,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持续降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同质化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整个平台的内容分布也在算法优化下趋向单一——少数头部内容获得绝大部分流量,小众但有价值的类型则逐渐消失。这种多样性丧失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共识构建都是巨大威胁。

5. 社会精神危机

娱乐至死:一切内容娱乐化,严肃议题被消解成段子

尼尔·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正在成为现实。政治被简化为表情包,社会问题被包装成综艺,就连灾难也被演绎成段子传播。这种娱乐化转向不仅消解了议题的严肃性,更重塑了公众的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难以用认真态度对待复杂问题。

当所有事物都必须以娱乐形式呈现才能获得关注时,深度思考和理性讨论的空间就被系统性压缩。这种转变在短期内提升了内容传播效率,长期却可能损害社会处理重大挑战的能力。

爱无能:社交媒体的"点赞社交"让人丧失真实情感连接能力

数字社交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情感障碍。人们习惯于用点赞代替关心,用评论代替对话,用转发代替思考。这种浅层互动创造了社交活跃的假象,却无法提供真正的情感满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沉浸在这种"伪连接"中,人们实际的情感能力在不断退化——面对面的交流变得困难,深度关系的建立愈发罕见,共情能力持续减弱。当一代人在数字环境中长大,却从未学会如何建立和维护真实关系时,整个社会的情感基础就会变得脆弱不堪。

意识无形:信息碎片化导致公众认知浅薄,缺乏系统思考

碎片化信息消费正在重塑人类的大脑运作方式。当知识被拆解成互不关联的片段,当观点被压缩成140个字符,人们逐渐失去系统思考的能力。这种认知方式的改变导致公众讨论越来越浅薄——复杂问题被简单归因,长期影响被忽视,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难以被理解。

更可怕的是,这种浅薄认知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越是习惯碎片化思考,就越难接受需要专注和耐心的深度内容,最终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思想空洞:娱乐化内容挤压严肃讨论,社会共识难以形成

当娱乐内容占据绝大部分注意力资源时,严肃思想的空间就被不断压缩。社会热点快速更迭,公众注意力转瞬即逝,任何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都难以形成有效讨论。这种思想空洞化导致社会共识难以建立,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对话变得异常困难。

更严峻的是,在算法分发的信息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接触符合自己偏好的内容,进一步加剧了认知分裂。当社会失去共同的话语基础和思考框架时,集体行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就会严重受损。

信念坍塌:虚假信息、阴谋论盛行,公众对权威媒体失去信任

数字时代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虚假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权威媒体的公信力持续下滑,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信念系统的全面坍塌。

当人们不再相信任何信息来源时,社会就会陷入"后真相"的混乱状态——情感压倒事实,立场决定真相,共识难以达成。

媒介生态的重建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三重界限:超越流量逻辑与价值追求的对立,建立"有价值的内容自然获得影响力"的新范式;打破平台、品牌、创作者、用户的角色藩篱,构建四位一体的内容共生体;弥合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割裂,让媒介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这种系统性变革的难度不言而喻,但数字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工具和连接能力,使这种变革第一次成为可能。

媒介复兴,是一场共识,不是独角戏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皆创作者、品牌皆内容商、平台皆责任体的时代。

媒介不再只是传播渠道,而是文化构建器、商业生长器与社会操作系统。

复兴媒介,就是复兴文化的系统能量,商业的信任逻辑,以及社会的表达结构。

它值得你我共同投入——无论你是品牌主、平台人、创作者、机构者,还是一个普通用户。

因为媒介不是别人的系统,而是你我共同构建的世界的入口。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媒介三六零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