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远程办公会爆发式发展吗?

产品经理刘涵宇 产品经理刘涵宇

4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看远程办公,貌似就并不是那么回事儿。远程办公从「功能」和「需求」层面,没办法很好的替代办公室的协作。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延续。

看到网上的一些分析,有人认为,受这次疫情的影响和带动,后续「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类的服务,可能会迎来一波发展的黄金时期。甚至有人认为,它们可能会爆发式增长,大面积的取代现有的办公、教育方式。一些相关公司的股票都已经开始上涨了(大多为中国A股)。

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它过于乐观了。包括前几天,我还跟一个前同事讨论过,「在线问诊」这种方式,会不会在疫情过后流行起来。整体上我的观点是,在线办公和在线问诊,短期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爆发式增长。

它们与当年SARS过后,以淘宝为代表的网购的持续发展,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1

SARS与淘宝

2002年,我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病毒在广东省爆发,并扩散至全国,全亚洲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总体上消灭掉。在这段时间,中国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

但是据说,在这个非常时期,却有两家公司开启了飞速成长之路,成为了今天的巨头,甚至可以说,一同定义了「电商」。它们就是淘宝和京东。

一些分析文章认为,在非典期间,由于很多地方(例如学校)实行了封闭管理——就像是目前的情况一样,大家无法很好的完成一些日常需要完成的购物行为,所以很多人开始尝试网购。发现网购可以work之后,大家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在此之后,电商就开始在国内快速发展。

这个故事如果只讲到这儿,貌似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问诊,逻辑也差不多。但是,SARS和淘宝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电商相比于传统的线下购物的方式,从「需求」层面,几乎是完全可以替代后者的。或者说,你最终得到的,与后者几乎完全没有区别。除了类似衣服之类,可能需要试一试,有一定障碍;除了类似房子、汽车之外至今也不太能在网上买,其他的东西,网购跟去商场购买往往没什么差别。甚至很多时候,网购的体验更好——不用排队,可以比价等等。

所以当年电商所面临的,是一个「信任感」和「习惯」的建立过程。用户在SARS期间迫不得已尝试网购,发现果然能买东西,这帮助建立了习惯;同时,后来支付宝的出现,则从逻辑上建立了信任。这两个因素一旦具备,13亿国民都需要的一个底层需求——购物,就在网上被点燃了。

2

回头看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

但是,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看远程办公,貌似就并不是那么回事儿。远程办公从「功能」和「需求」层面,没办法很好的替代办公室的协作。

首先,购物是全民皆需的事情,但从物理上来讲,并非所有工作都能远程——事实上,大多数工作无法远程。例如工厂里面的生产类工作,饭店里面的厨师,飞机上的空姐等等。在家没有生产线和零配件,没有食材和锅,没有乘客。除非有一天,这些行业的内部生产和协作方式发生改变,否则它们就不可能远程完成。而如果前者真的发生,我们认为这并不是「远程办公」的发展,而是相应行业的变革。不算数。

其次,能够远程办公的工作,例如互联网研发等,在家的工作效率,要远远低于在办公室。因为在办公室可以保证两件事情:

  • 同步沟通和协作,而非异步。
  • 有一定的监督和氛围方面的影响在起作用。

而在家里,如果你们真的试过,会发现:

  • 沟通效率极低。有个段子,说现在电话会议里面,有30%的时间是在讲类似「刚才我说的,大家听清楚了吗?」之类的无用的话。
  • 总是有可能不同步。在办公室,大家都要上班,要讨论个什么事情之类,大家天然就都在场。但是远程办公不一样,总是可能会有人不在,被猫碰掉路由器,上厕所信号不好了等等。但在会议室里面不会。一旦不同步的情况发生,很有可能,之前的步骤就要重来。
  • 工作效率极低(人本身的问题),在大家都工作的环境下,会更加认真工作。在自己家,会更加懒散。这就像是,大学的时候,你可能会去图书馆学习,效率高一些。但是很少在寝室长时间学习——除非你们一个寝室都是学霸。
  • 工作效率极低(各类客观原因),例如,被孩子打断,被楼上装修打断,被楼下小学课间操打断,被邻居家的狗打断,网速慢等等。

所以总结起来,远程办公首先物理上没办法满足很多工作的要求;其次场景上会极大的拉低工作效率;第三,才是技术条件和产品设计的问题。相比于电商的发展逻辑,这些才是真正的障碍,并不是培养一下习惯,大家就能,就会大规模的用起来。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这次疫情,我倒是觉得可能会推动更多现有「流程化」的东西电子化和线上化。例如,可能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在网上可以办理一些事务的渠道。但这并不是「远程办公」。

再说远程教育。首先「教育」这个词很大,如果改成「远程培训」,那么从「功能」和「需求」层面,会比远程办公面临的问题少很多。

如果是单纯的老师输出内容,那我觉得还好,并且事实上,这种形式在很多领域已经很流行了。例如一些考试类的培训。但如果是一些涉及到强互动的培训或课程行为,逻辑上就很难,例如MBA。隔着屏幕互动,道理就跟远程办公是差不多的,前者有的问题,这里都会有。

而如果我们真的把范围扩展到「教育」,那就更难讲。因为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输出内容,对方接收就可以了。教育涉及很多潜移默化行为模仿、协作、沟通、表达等等元素,我觉得这些每一个,都是很大的话题,每一个目前看起来,都并没有能够完全或者大部分替代教室上课的方案产生。

3

互联网医疗会如何

最后聊聊医疗。这个在疫情过去之后,会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更小。因为至今为止,医疗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医疗资源的问题。如果说办公和教育是「很大程度上没办法满足功能和需求」的话,医疗就是「几乎完全没办法满足功能和需求」。大约三年前,我在腾讯做「在线问诊」产品的时候,就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思考。

医疗过程如果想上网,必须要保证相应的环节全部打通,缺一个,流程可能就连不起来,患者和医生可能也就会回归到医院里面去。这些环节包括:

  • 最基本的,要能沟通。就是目前你看到的,各类在线问诊产品的样子——当然,具体可优化的空间还很大。
  • 电子处方必须合法,并且标准化,而且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通。这一环如果做不到,网上就只能给建议,不能「治病」。
  • 支付体系必须完全打通,包括医保支付、结算、报销等。这一环节如果做不到,医保用户就会流失,政策上也难以驱动医生。我们之前基于公立医院的「在线问诊」产品,就是卡在这个环节。由于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种新的诊疗方式,所以医院无法为这种方式定价和收费,所以医生没有动力上网。而如果是类似春雨那样的第三方平台方式,虽然支付问题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政策管不到第三方平台),但势必医生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并且因为离开了医院的专业环境和设备,绝大多数的「问诊」都会变成「咨询」。另外,会造成医院和医生直接的利益冲突。
  • 检验检查必须从医院拆分,然后社区化。这一环很重重要,很多的病情靠问诊无法确诊,必须辅助检验检查。这一环如果做不到,线上就只能「咨询」,无法「确诊」,也就谈不上治疗。理想情况下,检验检查可以以第三方的形式商业化,就是有公司专门来接医院的订单,为患者在医院外面做检验检查。商业的方式可以让「网点」最合理的布局,避免集中化(如果用户网上让医生看了病,结果还是要去医院做检查,那么网上看病也就意义不大,还不如所有环节都在医院发生)。
  • 药品的流通必须开放,物流需要特别快速的配送,并保证安全。否则看了病,拿不到药也没用。
  • 上述还并未涉及,除药物治疗外的其他方式。整体上我认为,其他方式的治疗,大多还是需要回到医院。

所以,如果上述所有环节都打通,那么很可能,你以后的看病路径就是这样:

  • 网上挂个号,排队的时候你爱干嘛干嘛去,轮到你,会提醒。
  • 用手机跟医生交代病情,回答医生的问题。
  • 去你家楼下,或者走路5分钟的地方,类似什么「健康小屋」之类的地方抽血,这个地方同时也能做胃镜,有的甚至可以做CT检查。可以先预约再去,避免排队。抽完就走,爱干嘛干嘛去。甚至你可以预约护士到家里抽血。
  • 检验结果自动推送到你的手机和医生的电脑及相关设备。
  • 医生确诊,给你开处方,给你开药。
  • 你收到提醒,在手机上支付,可以用社保,半小时后药送到家门口。你服用。

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我认为我们距离这一天,还挺远的。因为上面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当难度的技术问题、政策问题,和很多其他问题等待解决。

所以总结起来,互联网医疗更加不可能是一次疫情过去,大家养成某种习惯就能做起来的事情。

总体上,疫情过去,以上这些可能都会有一波小发展。但是如果想要达到像当年电商一样,可能性就很小了。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产品经理刘涵宇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产品经理刘涵宇

产品经理刘涵宇

微信公众账号:产品经理刘涵宇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