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心理学|“只要一杯奶茶钱”的套路为什么有效?

广告圈头条 广告圈头条

2年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2

【摘要】:如何为平平无奇的产品打造爆火文案?

大家好,我是头条哥。

相信大家在各大社交媒体冲浪的时候一定都刷到过这样的广告文案:

“只要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拥有的快乐!““每天一杯奶茶钱,打造完美好身材!”

虽然产品可能平平无奇,但是这样的文案却总能让人忍不住剁手,想看看一杯奶茶钱究竟能买到怎样的快乐。

且不谈“一杯奶茶钱究竟是多少钱?” 

这种文案为什么总能让我们觉得某种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占了便宜? 或者这种行为成本很低、实现轻而易举?

如果把“只要一杯奶茶钱”换成“只要20~40元,就能买得到”你还会觉得你在占便宜吗?

那为什么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就会让我们感觉差别这么大?想要知道原因,我们就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理论:框架效应。

01 不如换句话来说……

啥是框架效应?最早起源于心理学研究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换句话说,就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说话的方式就像是一个框架,而别人在思考和判断我们说话的内容时,就会进入这个框架受到影响,从而做出不一样的判断。

比如当我们在某件事上反复碰壁、怎么也无法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屡战屡败”,但如果换一种”框架“来表述,我们说自己“屡败屡战”,是不是就显得积极多了?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笑话:有一个烟鬼去教堂做礼拜,他问神父:“我可以在祈祷的时候抽烟吗?”神父立马拒绝了他:“当然不行!”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问神父:“我可以在抽烟的时候祈祷吗?”神父欣然答应了。

02 操纵得失心的艺术

框架效应其实并不只是“反话正说”,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框架,另一种是消极框架。

积极框架是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正向框架,它的目的是向受众传递获利(也可以理解为占便宜)的信息,比如:很少吸烟或不吸烟的人会减少患肺癌的概率。

而消极框架则是从 负向、损失 的角度来描述,比如:吸烟会提高患癌风险率。

研究表明,语言类的特征框架效应是 积极框架效果大于消极框架效果 。 (通常给人带来的体验感也确实如此)

但消极框架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比如线上购物中的保险定价:

在线上消费中,当我们看到某商品需要额外支付保险,似乎看到一个与商品本身价值毫无关系的附加成本,因而通常会对支付价格更为敏感。

但是如果在购买产品时发现已经赠送保险(有损失会得到赔付)时, 相比减免保险的价钱,我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附赠保险的方案。

所以说, 框架效应的应用,其实是一门操纵消费者得失心理的艺术 。

(听懂掌声👏)

03 得到1+1>2的传播效果

俗话说得好,“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

面对甲方平平无奇的产品却要爆款文案的要求,怎么办? 我们可以在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后,合理运用框架打造营销文案。

比如某线上课程产品,授课质量高但总价并不便宜,可以打出广告:

每天只要几块钱,就可以在家里学习顶级大师的xx课程;

某品牌的产品体量小,质量平平,但胜在价格便宜、颜值高,就可以说:

只需一杯奶茶钱,体验小而美的精致生活。

再比如阿里云在2月推出的广告文案, 就做到了巧妙地运用 消极框架引起关注点:

“这家公司的工位,有一半是空的。

因为另一半的人,永远在别的地方。”

“我们更愿意相信,技术的了不起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那些现实的问题。”

“我们的工位,有一半是空的。我们的工位,到处都是。”

首先提出“ 这家的公司工位,有一半是空的 ”难免会让人产生这家公司不专业、很奇怪的消极判断,但是紧随其后的“ 因为另一半的人,永远在别的地方 ”则很好地对冲了这种消极感, 并将“消极”转化为了整篇文案的“冲突点”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位。配合视觉画面的转换,引导观众继续看下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实世界对于“得与失”的判断往往比理论更加复杂。

而相应的,框架也有更加高级的用法:

理查德·塞勒在其提出的“四个公布消息原则”中指出:“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 

因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 大于 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1>2的传播效果。

所以在电商的促销活动中,如果把“满500减200”换成“满500减50再减150”, 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感和喜悦感会更加强烈。

总而言之,“促销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买家认为自己购买的商品价格、品质没有变动,只是因为有各种优惠券、红包等方式让自己花了更少的钱去买到品质好的商品,且在购买中只需要支付商品本身的价格就好。”

写到这里我想说,虽然框架效应是一个比较实用且好用的文案写作技巧,但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广告人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产品的实际特点去创作与之匹配的文案,而不能一味依赖话术,陷入虚假宣传的怪圈。

最后的最后,或许跳出文案困境的方法很多,但只需用这一篇文章的时间,你就收获了一个可以立刻突围的方法。感谢你看到这里,请奖励一下专注阅读的自己。

今日互动

广告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框架效应”?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期待看见你的想法)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广告圈头条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2

-已有2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广告圈头条

广告圈头条

微信公众账号:广告圈头条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