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定位》系列013之:第一个想到你、第一个选择你

老高商业与品牌 老高商业与品牌

1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正本清源、知行合一、勿妄勿助

正文

《定位》:理解品牌延伸问题的关键之一是,把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分开来看。

注解:怎么算账是价值观的问题,品牌延伸之所以被一些企业接受,首先它眼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人不会干对自己明显有害的事,无利不起早,没人会干赔钱的买卖。其次,品牌延伸本质上还是在消耗原有客户对品牌的认知,1)是消耗渠道商对品牌的认知、2)是消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短期内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体现在品牌在原有渠道商的号召力上),长期看从普遍规律上讲是得不偿失的。

比如,海底捞了出自己的啤酒(海底捞啤酒),短期看必然会有新增收入,长期来看意义不大,只能是做着、做着就不了了之了。最好的方式是,只做不说,店内推销、试喝品尝就够了,到处嚷嚷就不对,本身就是个非主业,能投多少钱嚷嚷呢。

至于说有没有例外呢,当然有阶段性例外。我们看到的例外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仅此而已。有时候人之所以支持某一个观点、某一个事,只是想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仅此而已,不代表任何其他价值判断,是个很私人的事、是个很私心的事。

《定位》:品牌延伸初期销售的数字首先来自渠道商,前6个月业绩会很好。可是,一旦没有再订购,情况便急转直下。

注解:很多企业的销售不就是一层一层的做库存转移吗,我们不能靠“库存转移”忽悠自己。不解决动问题经销商迟早会返水回来。之所以强调品牌定位就是要在消费者那里建立清晰的品牌认知,进而当消费者产生需求时,第一个想到你、第一个选择你,怕上火,喝王老吉。

《定位》:品牌延伸只会稀释你在终端消费者那里的认知,看你怎么算账了,要算短期的账、也要看到长期的账,怎么算账是价值观的问题。品牌延伸容易被人忘记,因为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

注解:什么是定位,依据竞争对手的位置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品牌延伸是个太容易做的决策,企业可以生产不同产品、甚至是不同类的产品。

问题是这些粉墨登场的产品,真的有定位吗?如果,延伸过去的品类没有专家品牌,没有领导品牌还可以占到点短暂的便宜,但长期来看一个有价值的品类一定会出现二元对立的行业竞争结构,一个是领导品牌、一个是专家品牌。到了那个时候,延伸过去的企业只能灰溜溜的自己选择撤退。

因为,它们只是原有品牌的影子,它们(品牌延伸所做出来的产品)只会让原有品牌的定位模糊不清,于一个品牌而言定位一旦模糊,几年的品牌建设所付出的人财物,都将会付之东流。犯错容易,改错难,很多时候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强大,我们都经不起太多的折腾,试错成本不高,犯错成本很高。史玉柱可以讲东山再起,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做正确的事,因为我们不是史玉柱。

《定位》:还有皮尔卡丹牌葡萄酒,自然是既有红又有白的,还有男用香奈尔香水。

注解:皮尔卡丹葡萄酒,听起来可能没感觉,毕竟是国外品牌,带入感不够。茅台啤酒、中华红酒听起来是不是更刺激、霸王凉茶听起来是不是更刺激。品牌延伸似乎是每个企业在一定阶段都要犯的错误,其实也不是企业犯的错,而是企业主犯的错。也许从企业战略角度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是对的,但是以品牌延伸的方式去做简直一定是要吃大亏的。

有时候你真的不需要多聪明,好好看看“前辈”犯的错,就可以做的很好了;可是我们偏要把“前辈”的错重新再犯一遍,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很特殊。

《定位》:李维斯公司起初推出了一种名叫李维斯定制经典的产品,销量不好;后来又把基本相同的一项产品重新命名为dockers,如今dockers成了全球闻名的品牌,销售额高达150亿。

注解:本质上这是“产品和定位” 、内部思维与外部视角的问题。从李维斯公司(内部视角)看是个新产品、新业务;从市场外部(外部视角)看是个品牌与定位的问题。从内部视角看是李维斯定制经典的产品,从外部视角看是定位、品牌的事(Dockers San Francisco)这是其一。

其二,一个在产品属性上基本相同的一项产品(业务),当其从外部视角看,以品牌的方式呈现时,结果大相径庭。1986年推出Dockers Khaki Pant (卡其裤),迅速成为了牛仔裤和正装裤之间的另一休闲选择(百度资料)。品牌与定位是市场战略,产品是市场策略。于一个产品而言,99%的思考应该回到两个基本问题上1)品牌叫什么,2)精准的定位,至于产品只是形而下的呈现问题。形而上的问题想不清、形而下的事做不明。

《定位》:只有在没有品牌或者没有知名品牌的地方,你才可以搞品牌延伸。但是,一旦出现激烈的竞争,你就会遇到麻烦。

注解:这句话很好的回答了边界的问题。品牌延伸之所以有效的两个条件。1)延伸过去的品类内没有强势品牌,2)还未出现激烈的竞争。从长期来看,一个有价值的品类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加剧了行业品牌的集中度,从分散型行业品牌结构,到集中型行业品牌结构,最终呈现为类“二元”对立的行业品牌结构。

在没有品牌或者没有知名品牌的地方,品牌延伸是以实击虚,用原有品牌积累的实去击没有品牌或者没有知名品牌的品类的虚。随着延伸品类竞争的加剧,则“敌”由虚变实,品牌延伸就成了两线作战,原来以实击虚的优势没有,成了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从这个角度看品牌延伸从以实击虚(占到便宜)、到两线作战(顾左失右)、再到我分而敌专,最终得不偿失。真所谓:虚实也,彼我皆有之。我虚则守,我实则攻;敌虚则攻,敌实则备。

《定位》:品牌降级延伸的问题正好相反,降级产品往往能立刻获得成功,其后遗症发生得晚一些。

注解:什么是降级延伸?咱们先看个具体的案例。二战前,Packard是美国头号轿车品牌,甚至比凯迪拉克还强。强到什么地步,各国首脑纷纷购买装甲Packard车,其中有一辆就是为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定做的,堪比劳斯莱斯。到了20世纪30年代,Packard公司推出了第一个降级车型,Parckard clipper轿车,该轿车销量非常成功,成功到毁了Packard公司。

降级延伸准确的说是品牌在其品类内从高位向低位延伸,通过品牌积累的高认知势能(各国首脑纷纷购买装甲Packard车)往下做(Parckard clipper轿车·)。降级延伸的案例说完了,按照这个意思是不是品牌就不能“碰”、不能“动”了。

奔驰有S级、E级,还是迈巴赫;宝马有3系、5系、7系。这算不算降级延伸呢?还是给从“名相”里跳出来,不要陷入“名障”。核心不是在产品,本质上还是要回到消费者心智上去看品牌动作。1)3系、5系、7系,核心还是在围绕宝马驾驶的定位在做,2)在价格上无论3/5/7系都很宝马“价”既在同级别车里价格很宝马。

所以,不要看产品,而是要看产品对消费者认知造成了什么影响。是加持了原有品牌的定位、还是消耗了原有品牌的定位、是不断清晰了原有品牌的定位、还是模糊了原有品牌的定位。当你从心智里去看品牌与产品、定位与战略、经营与边界时,一切如此之清澈,这是何等之快活、这是何等之洒脱。

《定位》:凯迪拉克是什么?从通用汽车的角度看,凯迪拉克根本不是汽车,而是公司的一个分支。从消费者角度看凯迪拉克是大型豪华汽车。

注解:从内部看凯迪拉克是产品线、是部门、是现金牛。从外部看凯迪拉克是大型豪华轿车。

为此,凯迪拉克的车应该大、应该豪华,起码不能小。通用汽车公司曾经因为汽油短缺,担心凯迪拉克的盈利能力,推出了一种小型的凯迪拉克seville。真正的大麻烦不是汽油短缺、不是盈利风险,而是seville与凯迪拉克品牌原本在人们心智里占据的大型轿车的地位发生了冲突。

奔驰、宝马、奥迪来的早,这两年凯迪拉克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了。都说:开(驾驶)宝马、座(乘坐)奔驰,这显然是两者定位的有意为之的传播。凯迪拉克要想分一杯羹,首先要确定竞争对手是谁,是奔驰、还是宝马、还是奥迪。其次,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如何塑造、第三,在运营配称上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凯迪拉克是什么?

从通用汽车的角度看,凯迪拉克根本不是汽车,而是公司的一个分支。从消费者角度看凯迪拉克是大型豪华汽车。美国人心中的凯迪拉克与中国人心中的凯迪拉克是不同的,你在消费者那里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定位》:雪佛兰是什么,让我们来来告诉你。它是一种既大又小、既便宜又昂贵的汽车。

注解:产品与品牌一个是形、一个是神;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既大又小、既便宜又贵的是形、形式、是产品。问题出在了品牌定位上,想要满足所有人需求;想要让所有人都喜欢。

大有大的好(凯迪拉克)、小有小的好(甲壳虫),可大可小、可贱可贵,都是因为品牌定位的模棱两可。你需要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清晰且明显的位置,同时你还要以某种匹配的产品形式(品相、价格、包装、渠道等)去传递品牌定位。神散则形乱;神聚则形明,脑子里想不清的,下手也做不明。

《定位》:1971年,大众车占据了35%的美国进口车市场,到1979年,跌到了12%。

注解:大众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问大众在消费者那里是什么,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消费者的认知从哪里来?认知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是看到、一个是听到。看到的产品、公关、事件、软文等;听到的左邻右舍、朋友同事、专家信任代理的“口碑”。一言以蔽之是从品牌方的主动宣传与客观呈现上来。

1965年,大众公司只生产一种车型,甲壳虫。以“往小里想”的广告与产品相得益彰,进而成为了第一个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微型车定位的品牌。占据了美国进口车市场的67%。这是第一阶段,大众大获全胜,以出色的往小里想的广告、往小里做的甲壳虫。成功的占据了微型车空位。

接下来的事和所有品牌犯的错如出一辙。大众公司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价格高高低低的大众牌汽车,包括大众牌巴士(公交车)、大众牌吉普。如果改成大众jeep是不是更容易读出其中问题。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品牌的过渡延伸大众汽车从最初的第一进口品牌落到了第四。第三名是本田,本田公司的主题是keep it simple,想想大众之前的think small。1979年大众车在美国进口车市场占有率从35%跌到了12%,问题还远不止这么简单到了1993年市场份额已经不足3%了。

看似是产品的问题,本质上是品牌延伸的问题。产品是局部、品牌是整体,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从整体开始理解问题、认知问题,而不是在某一款车型上做努力,那样只能是解决着问题,而非解决了问题。

整体是两大块的问题,一个是企业战略、一个是品牌战略。大众公司发现了微型汽车的空位,通过甲壳虫产品抢占,这是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完美结合。接下来从企业战略角度理解大众公司要占领更多的空白市场,这不可厚非。

但是以品牌延伸的方式去做就值得商榷,或者说目的确定的情况下,是不是有更好的路径,比如:宝洁的单一品牌定位策略,也许是一个更优的路径。有时候,不要总盯着目标,而是要思路达成目标更优化的路径,执着是目标不变,路径(方法)变,轴和愚则恰恰相反,蠢就干脆是乱动。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老高商业与品牌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老高商业与品牌

老高商业与品牌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