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条关于品牌、生意、组织、绩效的真相|百亿集团企业CEO实战分享

麦青Mandy 麦青Mandy

11月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1

【摘要】:关于品牌增长、生意运营、组织管理、绩效评估等不同维度的干货内容。

01

品牌建设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品牌需要不断维护和更新,不要梦想“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后,就始终盛名不坠。六个月没有广告声音发出,在消费者触点或者终端露产品露出在减少,慢慢就会被人遗忘,品牌就会开始衰落,依靠死忠粉在撑场面,即使是死忠粉也是不断流失的,这也是通常说的自然流。在短缺经济时代,要么垄断要么很少竞争,消费者没得选择,很容易让生产者误把“没得选”当成“忠诚度”。在现在高速发展变化的市场,消费者变化迭代很快,品牌周期更快了,死忠粉越来越少。只要有更好的更有趣的更有性价比的,消费者随时都会改变,品牌只能更加努力,让消费者留在你这里。品牌依靠自然流最多只能苟延残喘,凭什么要求消费者永远忠诚于你,既然你都不再投入于品牌建设,投入于市场维护,声音越来越小,市场上能看到的也越来越少,也就是不再取悦于消费者。要让消费者永远爱你,就要持续不断投入品牌建设,维持自己盛名不坠!

02‍

一谈起品牌建设就很自然会讨论产品的卖点,讨论竞争对手,谈论当下最流行的概念,往往很想赶快跟上步伐,唯恐落后别人一步。身在围城中的玩家都是这个心态,都被卷成这样。深感“以消费者或者用户为中心”理念建立的不易,其实我们品牌成败不取决于竞争对手,而是消费者或者用户用他们的购买和复购行为投票决定的。如何把自己的目标用户群做得大大的,让他们长长久久地跟着品牌一起成长才是核心问题。任何时候都把眼光把重点放在消费者或者用户身上,把用户研究透,生意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也就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用过于纠结于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

03‍

人们津津乐道成功的品牌,看到它们现在的策略和投入,过多关注现在的做法常常会误导我们。要学习人家的经验,就需要回到人家从小到大的过程,是从何入手,如何走过来的,这些才更有价值。即使是学习,也不能照搬,因为即使是同一行业的每一个生意都会有不一样的背景、资源禀赋和能力,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就需要抓住生意的本质因地制宜,照抄人家的玩法,反而不合适。企业面临的资源有限,就需要弄清楚当下最佳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在不同的生意要素上做好组合,达到可能的最好效果。往往成功的玩家的资源组合、能力组合对后来者来说是很奢侈的,照搬照抄可能的后果就是倒在半路上。

04‍

当行业内卷厉害的时候,比拼更多概念,更高配置,更强配方等等,这种军备竞赛的后果就容易变成互相抄袭,新品优势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快地陷入价格战,最后都会落得一地鸡毛,从业者整了点流量,没捞到多少好处,消费者或者用户一脸懵逼,最后无感。内卷要突破还是回到用户,回到用户利益问题。从业者需要问回:用户有什么未被解决的痛点或者需求?要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比现有的解决方案更优?优在何处?更优的配置也罢,配方也罢,要的是用户利益,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必须清清楚楚,而且能够沟通清楚。越是卷得厉害,越需要在用户洞察上下功夫,找到新的需求,才有出路,这也是做生意做品牌的逻辑基础。

05‍

读数据,一定要先看基本盘,看目前的大格局,再看此消彼长的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小趋势的高速成长常常迷住人们的眼,把小趋势当作大格局,结果还没熬到未来,基本盘丢了,命也丢了。新企业可以全力押宝小趋势,而原有企业则要维护好基本盘,同时加大力度投入小趋势,抓住趋势。如果对新趋势视而不见,或者投入不够,可能就错失良机。旧企业也学新企业玩法,风险反而更大,企业情况不一样,平衡才是关键。

06‍

要成功穿越周期,首先就得让自己的经营理念、生意模式可以经得起需求上上下下的考验,禁得住压力测试,就要看清楚自己生意背后的基本假设是不是可以穿越周期。这些底层逻辑无法穿越周期,基业长青就是一句空话了。生意模式或者基本假设没问题,还得会经营会管理,会掌舵成功穿过惊涛骇浪。需要有基本的管理周期、应对周期的技能。新手是很容易被拍到沙滩上的。选拔人才最好就要看是否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经历过成功的高点,也经历过低谷,甚至失败,有完整经历的会更有韧性,更有眼界去面对。一路凯歌高奏的,或者一路失败的,都需要多看看。

07‍

市场领导者必须承担起拓展市场,做大市场的责任,这也是维持自己领导地位的唯一手段,从而让自己始终领先。如果市场领导者开始利用自己的领先地位,去收割自己的用户,让别人去探索新的机会,而自己搭顺风车,确实一时可以获得不小的利益,却是把领先的新机会让给了别人,实际上就是为走下坡路做准备了。后来者要弯道超车就需要去开拓新机会,去重构甚至颠覆现有行业,找到新的机会,才能获得全新的发展。不论是捍卫自己的领导地位还是要夺取领导地位,都得创新,开拓新市场,定义新生意,才有可能。

08‍

任何生意要长久,就必须永远以用户为中心,这是道。渠道很重要,要会操控,学会运用,要为道服务,这是术,不能为术所操控。现在太多以用户面目出现,所谓各种标签,各种数据,诱导厂家不断投入,表面上在维护用户,往里深究,都是渠道玩法,都是在砸渠道价格,最后发现玩不下去,就崩盘了。表面上投很多钱吸引维护用户,带来所谓流量,就像流水,实际没有什么真正沉淀下来,刚开始都挺成功的,但是越玩下去,发现口袋里面钱越来越少,生意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信誓旦旦要做的品牌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靠不住。如何坚定用户为中心,识破种种假用户真渠道的伎俩,对长期生意至关重要,才能抵得住诱惑。

09‍

合作双方很难百分之百匹配,双方都会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习惯,这是商业博弈的常态,习惯就好。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可以给什么,同时要明了对方要哪些,可以给我们什么。知彼知己了,就会看到双方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地方,就有可能在这些上面做点事,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双赢。不需要一开始就搞很庞大的计划,要的是扎扎实实的项目,有实绩,这样双方都有信心找更多合作机会,就会越来越好。回到生意的本质上,寻找共同点,不急着看具体要什么。

10‍

明茨伯格说:领导者的时间是很碎片化的,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小事琐事打断,要及时做很多决策。现实就是如此,就更需要领导者心中有主线,始终盯着核心的东西,同时兼顾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跟主线关联的部分,要把这些跟核心的东西串成一张网,在不同的部分施加影响,从而推动整个组织的变化。如果仅有主线,就会干巴巴的,很难把所有必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且很难形成合力和系统,效率不能最大化。如果没有主线,各种东西都有,又会乱七八糟,自然也没有合力和系统,更谈不上效率了,就不是效率是否最大化的问题。

11

赏罚分明是组织正向发展的基础。只赏不罚或者只罚不赏都会损害组织的发展,最后都会毁掉组织的绩效。允许冒险犯错误,是在有主人翁精神的前提下,不是等同于只赏不罚。只赏不罚会给到不负责任的人肆意妄为,甚至绑架整个组织,损害内部的公平,最后会伤害努力工作的人的积极性。只罚不赏的后果就会迫使大家谨小慎微,尽可能不做事少做事,减少错误,避免被罚,结果还是损害组织绩效,因为没人会努力去做事。所以组织要有高绩效,大家要有干劲,就必须赏罚分明,做得好的,绩效好的,就是要获得更多的奖赏,做得差的,绩效差的,就是要得到该有的惩罚,这样才是公平,要不吃大锅饭最后就是没人在乎整个组织的绩效。

12‍

任何概念任何想法要成为现实,或者要发挥大用处,都是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或者乐观的推理。要让自己的想法成功,就要认真厘清成功的条件,自己需要具备的能力,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操之过急往往失败得更快。

13‍

常说做事要抓重点,但是做到并不容易。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啥都要管,啥都要看,把下面的人累得半死,自己也累得半死,效果自然不好。这种抓不住重点的情形相对容易辨别,明显就是没有取舍,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核心工作。还有情况就是看起来死死抓住重点,销售抓住销量,财务抓住成本等等,但是常常刚开始有点效果,到后来越抓越搞不定,越来越乱,就开始慌了,很多就把螺丝拧得更紧,直到崩盘。抓重点意味着抓住结果,这没毛病,但是不抓住导致结果的背后核心过程、核心枢纽,为结果而结果,一样是没真正抓住重点,自然也就离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一定要厘清结果的核心过程指标,抓核心过程指标,抓结果与过程的联系,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14‍

术业有专攻,各个职能可否贡献更大价值,取决于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广度,一方面是深度。广度扩张意味着职能部门能否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眼光向外,服务于外部客户,为其创造价值,跟组织的其他部分更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建设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必要的工作平台,实际上也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于其他人,而不是着眼于为自己争权夺利,限制自己的天地。深度是把自己职能内部的关键流程、指标和管控体系研究得更加透彻,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性更加明确,基于此建立起自己职能与组织整体、生意整体的每一部分的关系,清楚自己如何在每一部分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那种泛泛而谈,似乎啥都能谈到,但都不深入,就很难让自己发挥真正的作用。有了广度和深度,专业化自然就不是问题,自然就会创造价值了。

15‍

小团队可以个案处理事情,背后其实还是领导者或者创业者个人价值观和处事原则在推动,只是没那么明显。团队越大,内部关系越复杂,那种一对一的沟通就很难奏效,就需要明确的规则,清晰透明地在团队内部传播,不用去猜领导者的意图,按规则行事就好了。组织透明度决定了团队的效率。期待规则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情形是不切实际的,仍然需要领导者的个案判断或者决策。这种个案情况越少越好,即使有,也是有明确的价值观指引,合理的政治判断和选择而已。在组织中,就要接受这种少数的“不公平”,正因为这种“不公平”才保证了绝大多数的公平。

16‍

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行动的理论就是空想。有理论,有行动,才能支持更好更高的绩效。用各种新名词来掩盖没有理论或者逻辑的行动,其实是思想苍白,多花点时间精力想清楚底层逻辑和因果关系,会让绩效更好。高谈阔论,把简单事情搞得很复杂,也就很难采取行动,除了迷惑人,没啥用处。还是需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17‍

生意发展的不同阶段就需要不一样的组织能力,重要的是底层逻辑要升级,比原来有提高,有改善。我们很容易横向对比,尤其自己经历过不一样的公司,看到跟别人跟对手的差距是好事,知道标杆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真正做的时候要纵向对比,要清楚自己走得有多快,接下来还会如何走,光抱怨离人家有多远意义不大。组织能力跟发展阶段匹配,提高需要时间,一方面有资源有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的转变,以及人与发展磨合的问题。那种推倒重来的休克疗法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太现实也是前景不明。领导者需要认清楚这种现实,实实在在向着目标推动进步,同时要让团队所有人认识到这一点,避免把组织或者管理上的这种差距当作自己不作为,做不好的理由,搞起内部甩锅游戏。

18‍

《AI 3.0》全景式地展现了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米歇尔首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讲起,然后从视觉识别、游戏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常识判断等人工智能的4个主要应用领域来详细阐述人工智能的原理、当下的能力边界,及其正在面临的关键挑战。书中有很多反思,而且很客观评价人工智能的发展,点出各个应用领域的核心痛点,跟很多大唱赞歌的很不一样,让读者更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区别,其实人工智能离人类智能还远着呢,只要人工智能解决不了概念、类比、因果关系和意义,那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19‍

发展生意并非只有一条道路,一个策略,就像波特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三种,每一种都可能成功。特定战略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资源要素能力禀赋和选择。选择战略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战略的玩法,即使有时其他战略的玩法很有吸引力,但是内在是有根本的冲突。现实中,经常有品牌到处学习,搞实用主义,生意玩法就是大杂烩,最终结果就是神经错乱,搞成四不像,啥也没捞着。就像高端品牌,经常玩价格促销,把自己玩成平价品牌,结果就是搞晕目标消费者,自己也就迷失了,高端不像高端,低端不像低端。定好战略,做出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抵制住不做的那些事情的诱惑,真的需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除非你的选择就是错的,那需要调整战略是另一回事。调整了战略,一样需要明确不能做什么。

20‍‍

角色和职责是组织建设的基本,需要厘清每一个岗位的角色和职责,目的也是厘清每个人的行为边界,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要不组织就会乱套。任何组织从存在的那天起,就会有扩权扩编的内在冲动,从而让自己影响力更大,资源更多,小部门绩效更好,但是就会损害别人的自主权和绩效,最后影响整体绩效。透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权责讲清楚,有规则有流程,关键要确保各个部分自主权能够有保障手段,对不守规矩的要有制约有处罚,避免让明规则被潜规则替代。要做到透明,就需要有让人愿意说话,敢说话的氛围,才能让潜规则暴露出来。领导者要致力于培养这样的透明坦诚的氛围,同时要有足够的敏感度,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感受组织。

21‍‍

组织存在的第一要务就是绩效。组织没有绩效,意味着浪费社会资源。实际就是毁掉让资源发挥更好效果,更好地服务他人或者服务更多人的机会。对组织自身而言,组织的存活就会是问题,影响了组织里面的所有人的福祉。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对组织成员的关爱,前提在于组织要有绩效,要有可持续的资源去关爱,就像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道理。有时一些人会由于种种原因以组织绩效为代价去做所谓的关爱,甚至是毁坏组织的原则和标准,表面上是保护了或者成全少数人,实际上在损害组织绩效的内在原则、机制和动力,也就损害了所有人的长期利益。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分界,这里更需要集体为重的精神,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22‍

基本的能力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但最后能否真正成功还是取决于态度、热情和决心。工作要有突破,要有好的绩效,就一定会改变不少东西,不论改变人还是改变事,就会面临各种矛盾,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决心,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基本就会知难而退,做不成事的。选人用人态度热情摆在第一位,这个是取决于自己对工作的价值观问题,不能期待领导当情绪保姆来维护你的态度和热情。有态度有热情,自然就会想办法解决能力问题,组织也要帮助大家提高能力。没态度没热情又没能力,那就是团队、组织的负资产,就需要及时清理,要不就很可能成为老鼠屎,败坏整个团队的风气以致绩效。

23‍

培养队伍,就要让队伍经历不同的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学习,也让团队成员负责方案提出和执行,但是领导者从来没有远离,需要始终观察成员的表现,及时给予帮助。领导者肩负整个团队的绩效,也是责任或者难题最后的承担者。那种以锻炼队伍为由头,让下属背锅,或者顶缸的,就是耍流氓了。

24‍

提问是门学问,考验一个人的格局、洞察和逻辑。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会引导大家往更有成效,更有意义的方向努力。愚蠢或者错误的问题反而会让团队在无谓的事情上面浪费时间精力,会把人搞迷糊了。这就需要练习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框架,同时要有足够的批判思维来厘清问题,把提出的问题跟后面的进展联系起来,以此来评价自己提问的效果,不断精进提高提问能力。批判思维必不可少,因为往往对方陷在自己的逻辑里面出不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批判思维来厘清大格局,来抽丝剥茧把一团乱麻理出条理,变成大家都容易明白,容易理解,而不是只有对方明白,最后只能用“你懂得”来糊弄。

25‍

做生意自然就要做大做强,就要扩张,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扩张需要有投入,往往意味着生意模式的转型,管理水平等等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了。不能想当然认为就是简单的能力或者管理外延,就像进入新领域新赛道新区域等等。要做好扩张,现有的得强,得有一定程度的可复制,可转化,还要评估扩张需要的能力包括资本、人力、管理体系等等能否支撑,自己多长时间可以建立起这样的匹配度,有了这些就可以做个不错的决策。过于乐观,过于悲观都不可取,就是需要算出这些因素,才能做好扩张。

26‍

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自身时间的掌控力。常常说身不由己,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被外在的,其他人所影响所控制,就很难在自己的核心事情或者任务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就很难保证高绩效。这就需要领导者清楚自己的核心要务是什么,计划足够的时间精力在核心要务上,并认真落实到位。外在影响始终存在,就需要管理别人的期望和互动方式,就比如合适的提前时间,合适的层级分界,能在下一层级处理的就不要上来等等,就是要影响甚至确定游戏规则,至少要有这个意识去逐步影响,要不你的时间就会被别人掌控,单纯为别人服务了。

27‍

领导者厘清团队的目标、方向、策略和行动计划之后,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如何把这些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真正理解、准确理解并付诸实践。要做到这一点,有时甚至比厘清还难,你需要依靠更多的下一级领导者来沟通来影响,每一层级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有差别,如果有其他想法时就更是问题。很多好的举措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不是举措本身不好,而是落实过程中走形了,信息传歪了,好好的事情变成一件坏事。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层层落实不变形,要有多条渠道沟通澄清,互相印证强化,同时就需要多检查落实,到基层去验证准确性。

28‍

重复做一件事或者一类事情,慢慢就可能偏移原有的方向,因为现实总是在变化,就会各种声音来影响你,而人容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些调整,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的做法或者行动与现实更吻合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很可能就会离自己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显得很重要。需要回过头好好看自己的大目标、大策略或者大框架,现在所做的是不是符合这些目标、策略和框架,这些也是给自己的随机应变设置边界,避免为了灵活而牺牲了真正要追求的目标。不时回顾目标进展,回顾策略进展,也是很好提醒自己是不是会有偏移,及时调整。

29‍

要鼓励组织内部坦诚面对问题,讨论问题,不在于谁跟谁过不去,而是为了团队整体好。要做到这点,还是需要营造安全的环境,让大家敢于勇于去提出问题,为了团队整体的福祉。领导人需要多多担待,听到问题,多多建设性地去推进内部讨论,内部协作,解决问题,而不是炸毛。有人愿意提出问题要多多鼓励。另一方面领导人需要关注有问题一方的反应,特别是背后反应,鼓励建设性的态度,而要严肃对待负面的态度,对类似打击报复的做法就更要从严处理,不能让提出问题者在这类的炮火之下,那就没人愿意提出问题。

30‍‍

组织成员的安全感受组织透明度影响。规则清晰,信息充分分享,组织成员就更容易有共识,有意愿去推动建设性的行动。最怕的就是组织成员无法依靠正常渠道获得信息,只能靠猜测,靠八卦来解决信息不足的问题,那就相当于正面信息不去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而给了谣言机会,反而更容易把组织带歪了。组织领导人需要推动透明度,需要推动开诚布公谈问题的习惯。

31‍

生意管理需要准确,但不是精确。准确意味着理清楚因果关系,发展的机理对头,数据判断的逻辑要对头,要合理,有这些就够了。精确意味着分毫不差,这在现实生意中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很难把握生意的每一个方面,也不需要,但一定得把核心要素把握准。任何数据的精度和决策的准确度追求都要跟成本收益挂钩起来。不要为准确而准确,准确是为了做生意,不是自己开心!投入巨大精力和成本获得的数据,如果不能带来合理的收益来匹配成本,就不值得追求,就应该找相对低成本,精度相对低的,但足以决策的新方法。

32‍

公司制是现代工业化组织方式,从生产力来说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在人与人之间的雇佣关系上,也就突破过去依靠亲情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组织方式,完全是全新的企业组织,把原本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以全新的方式组织起来。这种关系更多是原则、目标和企业绩效为根本,任何跟这个违反的做法都会让企业运作走了歪路,用玩社团的思维做企业组织更是糟糕。

33‍

即使随心所欲地做事,背后也是个人的价值观和习惯原则在支配,只是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身在职场,就要有基本规矩,基本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每一步,每一件事,要有意识地行事,这是专业的体现,也是思路清晰与否的体现。碰到事情或者问题,问问自己这情形的基本规矩或者原则是什么,就会让自己深入去看回事情或者问题本身,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不,就会有各种无语的事情发生,也没个谱,只会负面影响组织和绩效。

34‍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做法还是思维,也算是个人特色。不时展示自己的特色很正常,但是过于强调,甚至摆在工作绩效之前,就会是大问题。工作要的是结果,就强调权变,要善于用最合适的方法,而不是让自己最习惯或者最爽的方法,这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过于强调的背后就是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改变,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就要准备好随时改变,随时用新方法,只要需要。

35‍

面对复杂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单,抓住最主要的矛盾,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让生意让组织的一部分开始改变。要做到简单,就需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有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以局面复杂,就期望自己的方案尽善尽美,让所有的人满意,那只会出现以复杂对复杂,内在矛盾反而更多,更无法调解。简单意味着因果关系清楚,好处坏处清楚,风险明显且可控,反而更容易操作。

36‍

生意有困难的时候,就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就折腾组织,似乎提高所谓敏捷度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更多的时候,生意出问题或者陷入瓶颈,都是没有把握好消费者、用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对市场的把握出问题了。风口对了,随便折腾组织,生意还是在成长,就造成归因谬误,以为是组织调整带来好的结果。当风口消失了或者变化了,生意不行了,真正需要的是好好看看市场,看看消费者用户,把握住背后需求的变化,而不是玩乐高的积木,组织架构重组,内部折腾并不能真正把握外部的变化。需要在充分把握外部变化的基础上,重整内部流程,改变工作方式,锻造新的能力,核心是对外的运作,而不是内部的折腾,积木组合的变化。

37‍

我们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追求生意结果的相对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清楚了解每一个行动的生意后果,其对收入,利润还是成本的影响,以此实现生意结果的相对确定性。不能以所谓行业或者生意发展变化快为理由,放弃了这种基本判断,而选择随波逐流,实际上就放弃了对生意的管理和把握,反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事实上也掩盖了对自己生意的无力感。一个好的领导者要清楚自己的方向、策略和行动以及相应的生意后果,在不同的行动计划之间进行做出合理的比较,找到最合适的策略和行动计划,并且带领团队实现它。把行动计划明确下来,公开说出来,算清楚,也是给团队一定程度的宣示,获得大家行动的承诺,变成集体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领导者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好管理好生意,才能获得更大的确定性。

38‍

好的企业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是要不断积累生意运作的know-how,关于生意运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数据积累、评估工具、运作流程、生意模型、决策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现实生意运作,踩过各种坑付了不少学费得到的。这些Know-how越精深越全面,价值越高,也是企业的核心优势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企业有意识做这方面的积累,成为企业管理的传承和底蕴,实际上也是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体现,就有底气基业长青。

39‍

生意发展中必然会有短期安排,不论是生意结构还是组织结构,为了快速站稳脚跟,或者开拓市场或者人才问题。短期安排会把某一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数字往往都很好看,这就容易迷惑领导者,把它当成长久的致胜之道。其实短期安排象兴奋剂,效力过后就会显现出后遗症,因而在差不多的时间领导者就要开始补课,补生意模式课,补组织课,让短期安排逐步退出,转入正常机制。这个时候要理清楚生意常态下的底层逻辑,以及相应的管理安排和组织安排,确保生意的健康发展。以前大厂隔一段时间就组织架构调整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有些就属于调整上瘾了,实际上是兴奋剂上瘾,而没搞清楚底层逻辑,结果越后面越不太成功甚至失败。

40‍‍

做品牌真的需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精神,认认真真把产品做好,把产品故事讲对讲好。不能高估自己对消费者的不可或缺,不要低估消费者对新东西的尝试愿望。不能想当然,认为自己的思路就是对的,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戒骄戒躁,越要如履薄冰,因为这个时候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记住维持产品的成长从来就不是容易的工作,已经成功的玩法也不会总是有效,需要不时地复盘,不时重估,及时调整。

41‍

产品或者服务本身是品牌的根基,产品或服务的持续更新迭代,始终与用户的需求同步,才是品牌长新的基础,要不消费者的认知或者忠诚度就会如流水,流失得也很快。一时的成功会以为代言人、广告、某标志性的东西是品牌的内涵,会让自己生意长盛不衰。实际上那些东西常常是锦上添花,当你产品或服务不行的时候,他们跟消费者需求的关联度就会急剧下滑以致无力回天。做好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盯紧消费者用户的变化,跟上变化才是根本。

42‍

策略是为发展生意的,而且是通过解决生意发展面临的机会、问题或者障碍来实现的。抓住机会或者解决了问题及障碍,就会打开全新的生意发展空间。每一个生意单元都会有自己的机会、问题或障碍,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需要把这本“难念的经”念清楚,抓住高价值潜力的部分,重点突破,一定要选择,不能简单地搞“赛马机制”,自由发挥,要有选择有计划有目标去做。这也是策略的一部分,赛道或者重点确定了,在团队内部搞“赛马机制”是合适的,看谁能够更好更有创造力地赢得赛道或者重点。领导者就需费精力搞清楚这些重点,在部署行动。

4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看人长处,用人长处,长处与职位的核心需求是否匹配。若匹配了就不用疑,大胆用,若不匹配就要疑了,不用或者限制使用在目标岗位上,寻找更合适的岗位。没有完美的人,不论是能力组合还是性格特点甚至修为格局都可能有瑕疵,但是选人用人不是找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合适的人,只要其缺点或者不足不压过其优势,成为绩效的重大障碍就好了。这种情况也是领导者发挥作用,支持帮助下属的地方,也是跟下属打配合一起做好组织绩效的地方。

44‍

做生意做品牌不仅仅需要销售思维,精通渠道、客户,善于做促销,善于卖货,更需要经营思路,知道该往哪里走,如何去开发用户,创造用户价值,让生意长治久安。经营是根基,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用户基础,品牌定位,价格定位和最终目标,以此有自己的客户战略、价格策略等等,有先有后。要让经营统领销售和运营,而不是让销售统领一切,最后就会陷入战术纠缠而迷失方向,为短期目标而放弃长期的利益。领导者需要把握好这些。

45‍

面对变革,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而不是组织。个人总是习惯于用过去的经历、经验和框架来解读来评价变革,就会把自己困在里面,这些往往都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人也罢,组织也罢,都是需要往前走的,就需要去做认知调整,行为调整,跟着改变。确实有时可以选择退出,不玩了,但更多的时候要想想真的有必要退出不玩了,更多是执念。未来未必比现在糟糕,往往会更好,只是不习惯。

46‍

在现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被注意、被转发、哪怕被批判都可能是正中下怀,本意是想反对,实质是帮助人家扩大影响。面对一条疯狗,要么一棍子打死,要么就是不理,只要不伤害到自己,绝对不是跟其对吠。碰到那些乱七八糟的言论,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忽视,不转发,不评论,任其自生自灭,这是那些危言耸听,或者胡说八道的自媒体最害怕的。

47

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都要有其价值,从财务角度看价值大小区别是必然的!但这是生意发展的必然,并不是领导人决定的。正因为如此,类似的岗位就有可比性,比的是领导者带来的改变,生意体量的改变、质量的改变、团队的改变、核心竞争力的改变,这些都是区别领导者优秀与平庸之处,不仅仅跟自己比,更要与市场比。这就会出现体量大的确实影响很大,但领导者未必做得好,小生意的领导者有时做得可圈可点,展示出很好的潜力。这也是领导者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背后原因。小领导表现不错,就去挑起更大的担子,继续变革创新,做更大贡献,就像德鲁克说的“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为止”,这就是职业发展的必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花板。企业就是需要不断地挖掘出高绩效并且有潜力的领导者,充实到关键岗位上,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8‍

高质量复盘能力是自我学习进步的重要手段。要高质量就一定要敢于自我剖析,敢于前后对照,赞赏自己的正确之处,承认自己犯的错误,深入灵魂,挖掘背后的根源。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发现错误,特别是判断错误或者决策错误,就要理清楚是确认事实发生偏差,还是决策流程中的因果判断发生偏差,这是人的思维中很不一样的部分,搞清楚,才能在相应的部分用力。复盘不要过多强调主客观原因,强调别人的过错,而是应该反思自己为何没有预见到,为何没能管理好相应的关系或者做好相关的沟通,或者如果重来一遍,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做得更好,这样自己能够从失败中或者成功中学到更多。

49‍

企业经营经常会发生整合和分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优化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清楚的逻辑来指导,以创造出不一样的新生意形态或者组织方式,就像水乳交融一样,分不出来水和乳了,最怕的就是那种把两袋土豆倒在一袋里面的做法,表面上一袋里面,其实还是分得清清楚楚。新的生意逻辑要跟生意战略意图保持一致,跟原来不一样的管理体系,中间一定要有优化,一定要有创造,才能让新体系更高效。没有优化,不论是人员优化,还是流程优化,那是不可思议的整合或者分立,就需要反思调整的必要性或者整合分立的逻辑问题。

50‍‍

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习惯用语都会揭示了背后的生意思维、组织文化等等。语言的博大精深确实在影响人们的态度。有公司“分销商”、“经销商”跟“批发商”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也有的就是完全一回事,都叫批发,深究下去就是客户定位和要求的不一样。就像以前博士生或者硕士生都叫导师为“老板”类似。这些都是组织文化的正式非正式的部分,领导者需要重视,内部用语要认真定义,要跟期望推动的生意方向、策略和组织文化要吻合,新用语要深入组织,完全替代旧术语,意味着告别过去。

— END —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麦青Mandy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麦青Mandy

麦青Mandy

微信公众账号:麦青Mandy专栏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