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化?茅台真正需要什么?

宇见 宇见

7月前

收藏 收藏 4

点赞 3

【摘要】:茅台年轻化,核心障碍是年轻人对那种刻板、严肃的——“含爹量”超标的酒文化的情感疏离。

这两天大家都在聊,茅台又又又跨界德芙了,对这一系列跨界怎么看?

有声音认为,这些跨界可能会拉低茅台形象,降低原有客群的忠诚度。不过在我看来,营销并不能这么简单地“一刀切”,事情总要结合时空背景来分析,而不能孤立分析。

具体来说,在目前大众对高消费都比较谨慎的大背景下,茅台能“俯下身来”,通过跨界让更多人亲切自然地获取品牌体验,获得心理满足,反而体现了对当前消费者心态的微妙洞察,这有助于品牌好感度的提升。

相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高端品牌一味“精致高冷”,固守精英形象却不主动亲近大众,于“品”于“效”,其实都并无太大好处。

从品牌原型角度看,今年,“凡夫俗子”原型的魅力要远远大于其他原型,如何顺应这一消费趋势,顺势而为,这是大家需要积极思考的第一点。

其次,基于“五感营销”的逻辑,跨界毕竟帮助茅台实现了对年轻人的“口味触达”,这对培养年轻客群的消费习惯而言,无疑是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

第三,“茅台+”还为该品牌开拓了产品形态和盈利可能,最近看报道称,茅台冰淇淋销量已近千万杯。毕竟,谁又能说茅台只能以一种固定包装,在固定场景,以固定方式被固定人群消费呢?

不过尽管如此,也不能说茅台的跨界就完美无瑕,从此高枕无忧,有如下两个关键问题不容回避:

第一,如果跨界成为常态策略,就不能不考虑与茅台固有形象的“兼容性”。如何避免高端品牌形象、品牌文化认知受到冲击,甚至影响到老顾客消费?

事实上,以类似“茅小台”方式,细分出一个承载“茅台+”使命的年轻化品牌来单独经营,针对年轻客群,采取全新的品牌核心价值定位,用这个品牌来开展类似跨界,不失为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策略(最近跟德芙合作中的“茅小凌”似乎就反应了此种商业思考,后续可重点观察)。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茅台的年轻化绝不仅仅是与年轻人进行“口感接触”那么简单,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与年轻人进行创新的“文化接触”。

具体来说,如果茅台想要真正实现年轻化,目前看,最核心的障碍,其实是年轻人对那种“刻板、严肃、高高在上”的——“含爹量”超标的圆桌酒文化的情感疏离,恰是这种疏离给了“江小白”等品牌以巨大市场空间。因此,如果忽略了文化创新,茅台就没有可能真正做好品牌年轻化!

结合SDi营销方法论,在我看来,茅台当前的工作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推出针对年轻客群的子品牌,重点是要基于消费者洞察,去“发现”全新的品牌核心价值,进行好新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

根据SDi方法论中,发现层“TFCA”的品牌核心价值构成公式,来简单分析一下:

新品牌的目标受众(T-年轻人)基本确定,主要是要细化用户画像;定义核心功能价值(F),最大的难点或许在于,“茅台+”产品其实已经发生了从“酒”,到更接近于“休闲食品”的品类偏移,这就决定了需要通过与品类关联度更高的消费者洞察,来帮助品牌明确核心功能价值,而这也就决定了在“A”(品牌原型定位上),不应选择与主品牌接近的“贵族”原型,而必须尝试创新方向(例如“探索者”)。

在这件事情上,与“TF”相契合的,“A”与“C”的创新至关重要。

第二步:待新品牌“人格”成型,腾出手来,这时就可以来对“茅台”主品牌进行“文化焕新”了。

事实上这一步反而会相对简单,因为针对主品牌,“TFCA”中的“TFA”都无需改动,核心主要是针对“文化疏离”这一关键增长阻碍,部署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洞察,然后对品牌文化(C)进行焕新(注意是焕新,而非推倒重来)。

沿着这样的思考路径,我认为茅台年轻化的成功率会更高。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宇见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3

-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宇见

宇见

微信公众账号:宇见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