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碎片化时代,越需要深度的洞察力?

HBG品牌研究院 HBG品牌研究院

2月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如题

做企业做品牌,对于创始人而言,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而平衡风险的关键要素,就是洞察力。

最近因为HBG私教闭门课的关系,HBG院长麦青老师和许多的创始人深度沟通过一些实战问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始人普遍不太关心执行层面的流量打法,而更关心品牌操盘与品牌成长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当下时代,媒体、渠道都是碎片化的,而诞生于碎片化媒体和渠道当中的知识与信息也是碎片化的。有非常多创始人被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建议困住脚步,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非常系统的大脑思考与深度洞察。

但是,当下已经不是仅凭碎片化执行就能连续打胜仗的时代,短暂的一次胜利可能是由于我们偶尔踩中了一次热点,抓到了一次机会,但是想要持续增长和胜利,就不得不深入洞察其中的底层逻辑和底层规律。所以当下,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不同、创始人与创始人之间的不同,其中关键要素就是洞察力。

如何培养洞察力?

过往HBG品牌研究院做过无数基础研究,发现洞察力是一件需要不断训练的思维能力。比如大家都在做抖音,每个品牌可能不一样的打法,如果只是碎片化的抄袭某一个方法,很有可能就因为不适合我们的品牌而失败。

考验品牌最终竞争结果就是对于自我品牌以及竞争态势以及平台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往往是四者的结合:

  1. 对用户的深度洞察

  2. 对自己的深度洞察

  3. 对竞争态势的深度洞察

  4. 对平台的深度洞察

培养洞察的方式或许很粗笨,但确实十分有效。并且没有任何捷径,就是靠日复一日的深度研究与深度体验,不是简单复制文章,而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角度,才能进行高效的洞察。

另外培养洞察力的关键就是实战,没有实战就很难有非常切肤的真正洞察。为什么自媒体同样在做内容,但许多内容只是众多信息来源的一个采编集合,而并非有非常实战和切肤的真实洞察,所以很容易浮于表面,就是因为缺乏实战洞察。媒体作为旁观者去搜集大量的信息进行编辑,更愿意呈现不同观点,因为媒体搞不清楚哪一个观点会吸引同行的目光,所以才会罗列和采编出来不同的观点将其融为一体。

所以对于做品牌实战的同仁们而言,必须要靠自己,而不只是靠外部去做深度的洞察,这种洞察是要靠日复一日的艰苦研究与艰苦实战才能真正获得,是要积累时间的。为什么很多职场人频繁跳槽行业就很难拥有完整的某个行业深度洞察?因为所有的洞察都是要靠时间去积累,大千世界当中不乏有一些天赋异禀的天才,但天才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平凡的品牌人而言,只能后天努力做时间的朋友,用时间来积累洞察。

洞察,不要相信捷径,品牌不可能三板斧就做到100亿

为什么在过去的【HBG创始人私教闭门课】当中,常常有来自不同行业的创始人带着许多问题来咨询HBG院长麦青老师,这些问题都可能来自于我们对从用户到产品、再到品牌中间的路径及底层逻辑不是特别清晰。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在上下求索的路途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就是最厉害的品牌大师,能够提供一两个工具或者某个方法论,就能帮助生意从0到百亿的增长。

这些在过去的【HBG创始人私教闭门课】当中也常常被提到——做品牌没有捷径,不是一招鲜,也不是讲故事,也不是只做Branding和品牌升级而已,而是做一个系统综合性的工程,有底层逻辑,有基础根基,而这个底层逻辑和基础根基脱离不了一个词——就是用户洞察。

做品牌、做企业的人,常常会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直接照搬到当下的创业或者品牌运作当中去,接着就可以靠运气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暂时性成功。但是当回过头来复盘这些成功关键要素时,往往是后视镜效应以及以果推因。对于成功,甚至失败的底层逻辑可能都总结不出来,或者说没有时间去细致的总结。

洞察最重要的其实是提炼规律,这个规律的提炼其实也是考验我们品牌人的一个底层逻辑能力,以及系统性思维能力。

当下已经不能仅凭碎片化洞察,短暂的一次碎片化洞察可能是由于我们偶尔踩中了一次热点,抓到了一次机会,但是想要持续增长和胜利,就不得不深入洞察其中的底层逻辑和底层规律。

洞察,不要只看局部案例

只有深入洞察,才能真正抓住机会,才能拨开花式迷雾,寻找到其中真正的底层规律,才能不被外界的任何信息所动摇,才能坚定不移得按照最适合自己的途径获得增长。

很多创始人以及同行也纷纷建议HBG品牌研究院可以多写一些案例分享或者执行层面的具体建议。

坦诚来讲,HBG品牌研究院成立8年以来,甚至再往前推10年,确实很少写案例,也很少写具体执行层面的碎片化建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

首先,非常担心大家会因为案例而碎片化的抄袭和参考。

其次,分析案例不是简简单单三句话的事,一个案例的结果背后往往有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要素,而它是没有办法用一两千字的文章和内容去全面的表达,即便表达清楚也很容易有人会自动屏蔽所有信息,只看他喜欢的只言片语的信息。

因为人性的本质就是趋于捷径,趋于简便,人们宁愿去相信案例当中只言片语的信息,也不愿意花脑筋去深入洞察,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底层规律。

当然,最底层的原因是,HBG品牌研究院从十多年前校友们的基础研究开始,就一直更加专注于品牌案例表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底层规律,因为底层逻辑才是不会随着时代变化变化而变化的。在变化当中探索不变的规律,是HBG品牌研究院成立的初衷,也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匠心坚持的原则。

其实在过往,也有无数的新锐品牌甚至老品牌也曾拜托HBG品牌研究院写一些关于自己的行业深度文章。其实,非常理解大家希望有行业专家评论来为自己的品牌做一些品牌公关宣传,但很多时候都会婉拒,除了某些实战导师们亲自分享的一些实战案例会如实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这是因为HBG品牌研究院本质上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专业的、第三方的品牌研究院,没有任何的商业目的或者财务压力,需要打着深度研究的名义去吹捧某些品牌或拉踩某些品牌,同时也没有多余精力去做太多碎片化的文字案例分享。

HBG品牌研究院从来不会给任何品牌下标签和定帽子,也不愿意因为部分碎片化案例而“以果推因”给出某些诱导性的执行建议。从始至终,HBG更愿意纯粹专业的去输出一些底层规律和底层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始人觉得HBG品牌研究院的内容非常之“干”的本质原因。

近期和许多不同的创始人进行沟通,也很欣慰发现,竟然有很多同仁已经关注HBG品牌研究院长达8年之久,甚至还有10年之前关注HBG院长麦青老师个人账号的同行们,现在已经成功创业,或已经在大集团中担当内部操盘等关键角色。

其实大家在实战的当中,也都面临一模一样的底层问题,比如品牌到底如何持续增长?品牌价值如何塑造?以及组织架构如何设计等等。HBG品牌研究院也期望大家能够抛开花式鸡汤标签迷雾,回归本质真相与底层逻辑,持之以恒的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做品牌、做企业。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HBG品牌研究院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HBG品牌研究院

HBG品牌研究院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