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道与术:从3·15透视企业品牌建设的多维重构

2周前
收藏 1
0
【摘要】:企业危机管理需平衡策略,结合AI与人性温度,筑牢价值观根基提升品牌韧性。
“AI正在加速舆情预测与反谣,但需警惕技术依赖。人应掌控工具,避免沦为‘机器的奴隶’。”近日在《品牌与商业》主办的“3·15企业品牌危机大预测”直播活动中,危机公关专家李国威与国家核应急协调专家委危机处理专家、教授、硕导左跃参与分享,深入阐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与实战技巧,对企业危机管理从应急响应到生态构建的提升路径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危机管理的底层逻辑:从“被动灭火”到“动态平衡”
“以麻六记‘封号风波’为例,表层是创始人失言的价值观危机,中层是直播矩阵瘫痪的运营危机,深层则是供应链利益共同体的存续危机。”李国威认为,面对多维风险叠加的企业舆情危机,企业需要构建事实-价值-利益“三重判断模型”,建立“风险热力图”,将舆情数据、供应链动态、消费者情绪等要素纳入统一分析体系,以做出全面而恰当的危机应对决策。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的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危机管理领域。”左跃认为,企业一方面要夯实产品质量、服务体系等根基,也就是“正”;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灵活应对舆论场变数的能力,也就是“奇”。如果企业在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环节存在硬伤,则企业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很容易爆发危机事件。左跃将《易经》中的“离卦”也就是“火”解读为“隔离”策略,一旦舆情“火起”,企业要快速响应,对舆情之火进行有效隔离。不同于西方“事实-行动-修复”的线性逻辑,中国企业更擅长用切割责任、转移焦点等“动态平衡”手段实现软着陆。
长期以来,民生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最受关注。尤其在时下全民自媒体的时代,直播电商虚假宣传、个人信息安全与AI滥用、新能源汽车与配套服务、食品安全与健康消费陷阱、金融服务与投资诈骗、新型消费陷阱等众多民生领域,危机事件非常容易引爆舆情。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企业更需要持续提升内部合规管理水平,并不断加强舆情响应与危机应对能力。
应对策略:在速度与深度的悖论中重构响应逻辑
在短视频时代,危机应对的“黄金24小时”法则已被压缩为“黄金4小时”。宝马传动轴事件的声明模板化回应,与无印良品针对核污染区指控的精准反驳,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虽快却失之空洞,后者虽缓却切中要害。这揭示出现代危机应对的核心矛盾:响应速度与回应深度的平衡艺术。
左跃提出“兵贵神速”与“攻心为上”的辩证关系,在农夫山泉案例中得到完美诠释。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其创始人通过“与宗老二三事”的温情叙事,既保持了响应速度,又实现了价值共鸣。这种将商业逻辑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能力,恰是AI工具难以替代的人文智慧。
在危机应对中,企业声明文本的创作正在经历范式变革。传统的致歉-整改-承诺“三段论”式声明已显疲态,李国威强调,“修辞革命”要求企业声明具备故事性、场景感和情感张力。吉祥航空“训童事件”中的二次致歉,正是由于未能洞察公众对儿童权益的价值排序变化,而这种价值判断正是危机应对的关键点。
AI双刃剑:技术赋能与人性博弈
当DeepSeek等AI工具能秒级生成声明稿时,危机管理似乎进入了“技术普惠”时代。AI正在重塑危机管理的规则,但也正在放大人性博弈的复杂性。AI在风险预测、谣言识别等舆情监测方面,以及声明模板、传播策略等内容生产方面均展现出强大能力,但其局限性同样明显。比如网络语言的反讽、梗文化等模糊性特点,易导致情感分析失真;平台流量机制的不透明性使舆情应对难以精准施策;AI生成的“完美话术”可能消解公众对企业的真实感知,加剧信任危机。
左跃认为,在AI时代,AI提供基础方案,人工进行价值判断的人机协同将是新的作业机制。比如某车企在电池起火事件中,先用AI分析历史类似案例,再结合工程师团队的专业解读制定回应策略,最终实现舆情平稳过渡。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AI定位为“战术工具箱”,而非“战略决策者”。
“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李国威这样调侃。胖东来的成功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超越算法的温度”——员工为顾客免费修鞋、暴雨天提供庇护等服务,恰是AI无法复制的危机免疫因子。从这个层面来说,危机管理不能沦为“技术竞赛”,一定要充分展现人性的温度。
价值锚点:超越技巧的品牌生命力构建
“企业价值观是危机的防火墙。危机之战,胜在‘庙算’:70%靠日常建设,30%靠临场应对。”左跃也对胖东来案例进行解析,胖东来的案例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模板,根本在于其二十年如一日构建的价值共同体。这家河南零售企业通过“员工高福利+极致服务”,构建了“道德资本”护城河。当危机来临时,消费者自动成为品牌的“辩护律师”,这种深度认同远非危机技巧所能达成。
价值观的落地需要制度性保障。某互联网企业将ESG指标纳入KPI体系,要求每个产品迭代必须通过“价值影响评估”。这种制度化建设,使价值观从墙上的标语转化为决策的过滤器。李国威认为,为了让价值观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行为,而不是流于一句口号,企业必须要有决心为了坚守价值观而牺牲短期利益。
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传播呈现新范式。比如某老字号品牌的“透明工厂”直播,通过AI驱动的实时数据展示,将质量承诺转化为可视化的信任资产。这种将价值观“产品化”的实践,构建起抵御危机的深层免疫系统。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日常积累影响力,而非临时抱佛脚。老板与公关团队的信任与配合来自于长期专业沉淀,而非突发事件时的强行说服。”3·15晚会终会落幕,但危机管理的课题永不过时。在VUCA时代,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某个具体事件,而是对危机本质的认知惰性。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再成为危机。这需要技术的赋能,更需要商业向善的初心。或许这才是中国企业在穿越周期波动时,最应修炼的“内功”。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17PR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