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娱都在拍的撕拉片,如何从过期相纸火成“纸片茅台”?

1月前
收藏 0
1
【摘要】:拍一张就少一张?
如果你对娱乐圈或摄影稍有关心,
会发现最近这段时间全内娱的明星似乎都在拍撕拉片。
一张小小的即时显影胶片放大了姐姐哥哥们的美貌,引得大众对此津津乐道。
人们积极地讨论着明星们的颜值,被撕拉片展现出的人像质感惊艳,甚至纷纷想要get明星同款。
在小红书和抖音,单个撕拉片的话题就分别有6.8亿浏览和13亿播放。
撕拉片的关联话题也数量众多,动不动就是千万、百万的浏览播放。
在二手平台,原价6、70元一盒的撕拉片相纸被炒到2、3000一盒。
各种撕拉片线下摄影、撕拉片滤镜层出不穷,线下明星同款撕拉片拍摄价格高达300多一张。
这股撕拉片的风甚至吹到了品牌圈,不少品牌官号也模仿着拍起了撕拉片。
▌天猫
▌小红书(巨星薯)
▌夏进乳业
从娱乐圈火到大众,再火到品牌圈,
撕拉片究竟为什么这么火?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
我想先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撕拉片是什么。
■撕拉片
又名显影片,一次成像片,由宝丽来创始人兰德发明,是大众熟悉的拍立得的前身。
撕拉片由拍摄感光的负片和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组成。同样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显影,但与拍立得不同的是,撕拉片需要手动“撕拉”出相纸。
这样的使用过程也造就了撕拉片独一无二的仪式感。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流行趋势的转变,撕拉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由于销量不佳,主要生产商宝丽来和富士分别在2008年和2016年宣布停产。
了解完撕拉片的前世今生,
其为什么会爆火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01明星效应下潜藏的爆火基因
当红明星们频繁晒出的撕拉片照片,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无疑是撕拉片此次破圈的关键。
明星身为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吸引其粉丝群体和大众效仿。“明星同款”形成社交货币,刺激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群对撕拉片的消费热情。
同时,明星行为在塑造潮流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如同流行文化风向标,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审美和消费决策。
(线下撕拉片拍摄宣传中的「明星同款」)
其实早在50年前,就有一位知名艺术家拍摄的明星撕拉片颇具影响力,其使用的相机也正是如今明星拍摄爱用的Big Shot。
那就是波普艺术领袖人物安迪·沃霍尔。
Big Shot相机出色的人像拍摄效果,使其成为安迪·沃霍尔艺术创作的核心工具之一,记录下了旧时代明星的流金岁月。
如今这股冲破了岁月的潮流再度席卷而来,
虽有明星效应的加持,其实还离不开50年前就注入的爆火基因。
02稀缺效应下的饥饿营销包装
由于两家主要生厂商的相继停产,撕拉片相纸在市场上的存货有限,目前市面上的正版撕拉片相纸基本来源于摄影机构或个人囤货。
且撕拉片相纸的保质期仅2-3年,如今市面上的相纸成色也因保管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此背景下,商家们顺势打出了“拍一张少一张”的营销口号,将曾经被市场遗忘的撕拉片重新包装成已经绝版的稀缺产品。
这种“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刺激了消费者的紧迫感。
二手平台上的价格炒作、照相馆的限量预约策略,更是进一步强化了撕拉片的“不可再生”标签,促使消费者不仅对数十倍的高溢价坦然接受,还激发出极强的消费欲望。
这种放大产品稀缺性的饥饿营销,也使得撕拉片进一步走红,吸引大量追求独特性和炫耀性消费的群体。
03复古美学下的消费心理
近年来怀旧文化兴起,80年代风、千禧年代风(Y2K)等复古潮流重回大众视野,并受到大量年轻人群喜爱。
于是,与高清镜头和精细修图背道而驰的撕拉片,其颗粒质感、随机色偏、不确定成像等“缺陷”,被重新解读为复古美学,反而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怀旧风潮的追求。
同时,撕拉片等待显影、手动撕拉的使用过程,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开盲盒”般的体验,为其带来惊喜感和仪式感的双重满足。
由此可见,撕拉片的再度走红,离不开文化潮流的推动、大众审美及需求的转变,以及商家品牌对消费心理的把握。
结语:
撕拉片本质上只是一种旧时代的摄影工具,但在种种传播效应和营销手段的加持下,被重新赋予了独特属性和产品价值,形成一种“突然爆火”的消费热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撕拉片被炒至高价,主要生产商之一的富士曾出来提醒消费者小心博流量陷阱,不要盲目跟风。
赶流行无可厚非,但圈主也在此提醒大家,消费时注意分辨、量力而行。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4A广告圈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