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神操作!大众点评语音吐槽太有活人感了!

广告文案圈 广告文案圈

1周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如题

哈喽,大家好。

这里是圈佬。

开启稿子之前先问一句:

有没有到店消费想要打卡评价拿小礼物,但是觉得打字麻烦,憋不出文案的朋友?

从今天开始,你们有救了!

最近,大众点评产品经理又整花活了。

在大众点评的软件评区推出了一个新功能——

语音评论

在这个功能下,评论区写评价的人可以直接 用语音代替打字 。

软件不但会保留语音评价,还会自动转换出相应的文字。

具体场面放给大家感受一下:

有一说一,相对于平面化的文字点评,这种语音内容听着信息量更大了。

除了接收文字信息,还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情绪,周围的氛围,甚至于点评人的笑场……

网友辣评:

还有的人在评论区蠢蠢欲动:

想要写差评帮大家避雷的,也可以直接开麦输出几十秒,情绪直接给到:

可以说,相较于用手打出来一篇小作文,嘴里说出来还是轻松多了。

尤其是有些评价还有字数要求。

不过这个功能目前似乎还只在上海上线,其他地区可能得等一等。

在圈佬看来,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功能改变,但大众点评这波产品升级还是有挺多好处的。

对平台来说:

1)方便用户评价,提升评价意愿,可以推动UGC内容量增长;

2)语音这种蕴含语调、情绪的信息,比纯文本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引发共鸣。可以为品牌丰富内容形态,增强情感表达,提升内容的说服力与转化率;

3)同时语音相对于大量可能会复制用来刷屏的文本,更能体现评价的真实性和活人感,增强内容的信任度。

对商家来说可操作性也挺多:

1)可精选优质语音评价在门店播放(如候餐区轮播顾客夸赞),增强新客信任感;

2)剪辑趣味语音制作短视频,用于社交媒体传播,形成“声音口碑”宣传;

3)通过方言等特色内容,打造本土化宣传素材(如用“川普”推荐火锅)……

只能说,大众点评这波算是以小博大,输出了一次提高用户体验,撬动内容营销的创意。

而据圈佬了解,市场部的整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比如,

·产品整活:连夜升级功能,花式追热点

还记得咱们前段时间盘过的“甲亢哥来中国文和友惹差评的事件”吗?

文和友遭差评轰炸!大众点评骚操作笑麻了…

当时因为文和友的高管抢镜表现惹怒网友,导致大众点评评论区被差评攻陷。

而大众点评则趁机直接把评论做成了弹幕在品牌底下飘:

同时还将情绪分类,做了一个态度投票

既让所有人的评价不被淹没,找到存在感。

同时也将平台变成了聚众吃瓜,接收情绪和承接流量的落点。

最后让文和友一个人受伤的世界达成。

只能说,市场部是反应迅速,玩得好一手流量转化。虽然没有跑甲亢哥面前刷脸,但这波流量也属实蹭到了。

而不止在产品上,这两年大众点评的广告创意也是可圈可点。

·内容整活:用反骨宣传,打出存在感

比如签下李雪琴为品牌大使,但主题定位却是“说啥都不好使”。

相较于传统代言人模式中明星通常作为“权威推荐者”出现,大众点评则反向利用了李雪琴的“大使”身份。

通过其带有东北式幽默的“说啥都不好使”自嘲,突出“7亿大众才是真正的推荐大使”的品牌主张。

弱化明星光环,强化产品价值。

大众点评的广告既消解用户对广告的抵触感,又巧妙将平台“用户共创”基因具象化。

更有趣的是,后面“不好使的大使”还增加了第二代——向佐

如果说上面是李雪琴的单口相声,那么这个就有点子像二人转。

一方面延续了“大使输给大众点评”的幽默;

另一方面也将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到了更具体每一个犄角旮旯以及更大的海外视野和角落。

最后还拉出了向太留了个彩蛋:

把广告拍成了系列连续剧,给网友看得都期待了:

 

总之,作为一个更偏功能性的点评APP,可能会面临着用户注意力和粘性不够的问题。

而无论是产品功能、用户体验还是还是内容营销上——

大众点评的市场部一直在积极在用户心中寻找存在感

一方面,始终把用户的价值和内容放在第一位,塑造品牌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软件和内容活力,升级用户体验,为品牌打造更多新鲜感。

在一次次的对产品细节的升级和整活中,让大众点评成为大家承载生活方式的情绪载体。让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从工具依赖升级为信任资产。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广告文案圈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广告文案圈

广告文案圈

微信公众号:广告文案圈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