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膜(非车模)ToB品牌建设之路

Jack Wu Jack Wu

3年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1

【摘要】:一个品牌咨询项目的心得!

车膜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长尾市场。原因在于:无利不起早。基于汽车用膜的一次性消费特征,车膜市场总量不大,行业统计年零售总额在40亿元左右,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类品牌有2000多个。

大致情况如下图所示:20%的国外品牌拿走了80%的利润,剩下的20%的利润由2000多个国内小品牌分配。可谓是利润薄如纸。(想想《产品即品牌,包装即媒介》的无奈,对此只有长叹“我为领袖加V”的别人家的故事。)

作为咨询顾问在咨询项目入场前,通常都有一个必问的问题:行业的毛利润是多少?客户的毛利润又是多少?故而,基于国家战略转型需求,企业微笑理论的指引,对于OEM背景,刚开始品牌之路的客户而言,品牌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奠定长期品牌运营的基础。(毕竟,没有人愿意永远为别人代工。)

无可否认,作为2000多个国产品牌中的一员。企业的现金流就是王道!现阶段该企业市场竞争的方式更多停留在基于渠道建设基础上的价格战阶段。但是,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都有它的生存之道!     

产品力!就是该企业生存下来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全球供应链体系下、在国外巨头公司苛刻的合约控制要求之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产品品控优势。故而该客户能够通过为其它品牌代工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机会。而且,量还不小。每年代工的营业额有上千万之多。

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品牌是产品的升华。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不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后、该企业必然要走上品牌建设之路。工业品品牌建设绕不开的案例就是“英特尔芯片的案例”。很多笔记本的键盘托盘上都有“英特尔”的logo标识。每一次笔记本电脑的开合都会为“英特尔”的芯片做上一次广告。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若敢说不字,管杀不管埋。手机行业里面有“高通税”的买路钱,电脑行业里面同样也有英特尔的反垄断诉讼案。基于技术优势的存在,英特尔和很多的国内、外的电脑厂商在商业都有合作。而合作的细节之一就是笔记本电脑托盘上的那个著名的英特尔酷睿图标。想到快消品行业里面市场竞争的常用手段“买断陈列”。这样PC行业里面著名的商业合作联盟就诞生了。AMD还有国产的芯片也就只能“徒呼奈何”。

英特尔品牌案例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商业联盟基础上的品牌免费曝光。书面语为:资源置换、品牌植入。但是,对于客户所在企业的品牌而言,没有体量如何和商家谈合作?

“大店的辅推品牌,小店的主推品牌”。这是某国产品牌车膜的品牌定位。同样,对于刚开始品牌之路的客户而言,如何找准自己品牌的稀缺价值,创造差异化品牌定位也是需要一番考量。

限于商业上的考虑,该客户的品牌稀缺价值,以及品牌定位和品牌策略部分在此略过。

个案不能谈,但是可以聊聊行业通用的属性。美国的汽车文化是DIY。人家有车库、习惯于买回配件自己安装。中国的车主则是All IN。在4S店的售车顾问的甜言蜜语攻势之下一次性装潢美容。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车主的消费决策更多的是在顾问的影响下成单。故而,品牌运营的决策性因素也就是汽车美容的中间环节——各种销售终端的技师师傅们。
   在这种判断决策影响之下,初建期品牌的运营重点就在于渠道环节,然后才会考虑到C端的消费者需求。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联想一下某民营健康理疗公司通过20多年的经营实现了从小作坊、项目贸易公司、产业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四级跳跃的案例。

前人的案例可供参考,但不能重复。对于工业品牌而言,品牌建设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而言,还有组织管理、营销管理、公司治理以及财务风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

在此,笔者只能送上深深的祝福!作为前行旅程过程中曾经的合作伙伴,希望该品牌能够不断的超越自己,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Jack Wu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
Jack Wu

Jack Wu

三稳人

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

扫一扫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