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茅台的labubu不是好labubu

屈太浪 屈太浪

1周前

收藏 收藏 0

点赞 0

【摘要】:如题

没喝过茅台的人,是无法理解labubu的。

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劲大,啥叫对味,啥叫我有你没有,无敌多寂寞。

它们背后都有一种身份的确权。喝茅台的非富即贵,买labubu既新又潮,人们通过消费来校准自己的阶层,捍卫自己的身份。

你说labubu不能吃不能喝,但它能成为社交货币突出你的sense啊。

就像爱音乐的人头戴beats,爱运动的人脚蹬Nike,练瑜伽的人穿着Lululemon,这一切的兴趣消费品,都在区别品味,叠加你想要的人设。

换句话说,我们在用购买行为雕刻自身的消费人格,消费品就是蛋白粉,快速增肌还得靠它。这一点,五行之内的所有孽畜,都逃不掉包围圈。

说回Labubu,情绪消费是它的内核,精神需求是它的价值,最近这波火,全民跟着一起高潮,没有一点魅力怎么可能?

我专门看了李翔写的《因为独特》,这是一本关于王宁的采访纪实,他说泡泡玛特不是刚需、高频、痛点,是精神消费品,是快乐市场,是一种情绪的多巴胺。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个感觉:这小子行啊。头脑清楚,目标明确,学历不高,视野还挺大。尤其是他不停提到的两个词“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有一种段永平门徒的既视感。

所以我就被洗脑了,去了泡泡玛特乐园,永乐拍卖行、王府井apm快闪店,总之来了一场Labubu追星之旅。

先说结论:行,也不行。行的是消费力真行,不行的是体验真不行。所以,Labubu还成不了茅台,虽然它很火,但是那味还不太足。

情绪消费品的关键,就是体验,我看泡泡玛特的体验,还有待提高。

这里就要说一下泡泡玛特乐园,看《因为独特》最后一章《乐园诞生记》,对乐园产生了极大好奇,结果发现哪是什么乐园,就是一个餐厅。

一个大城堡,一楼是卖场,二楼是餐厅,三楼还是餐厅,也不知道咋想的,从小饿大的嘛,没吃过饭是咋地。

除了拍几张照片,基本没啥体验的快乐,白瞎了这块地方。

我们这种广告行业老狗,对于泡泡玛特是保有极大期待的,因为民族主义情怀也希望中国出个迪士尼,所以寄希望于泡泡玛特乐园,现在感觉没戏了,整个流程下来全是消费点,没有体验点。

你说人茅台有历史,有文化,有身份,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味也正,也是个品类第一。

泡泡玛特也算是品类第一,它现在辉煌的根本原因不过是国内市场大,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说,就是量变了引起了质变。

可如果一直不对味,质变也会引起量变哦。泡泡玛特负责人应该喝瓶茅台品一品,文化和体验到底什么时候提上去?

“潮流是一种优越感”,“无用的东西,才是永恒的”,这些话的都对,但说出来不等于做出来,做出来不等于能做对。

做对的事,把事情作对,说起来容易,做对了难。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屈太浪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