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盒到信仰:LABUBU如何以用户共创构建超级IP生态帝国

1周前
收藏 1
1
【摘要】:执牛耳|品牌营销数智智库
图片来源:POPMART泡泡玛特
长着一对毛茸茸的耳朵、有着小尖牙的“丑萌”玩偶LABUBU,如今可谓风靡全球。从美国到法国,从泰国到越南,这个泡泡玛特旗下IP掀起的潮玩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地,在大受粉丝追捧的同时,LABUBU也变得越来越“一BU难求”,被戏称为“年轻人的茅台”。
文|#执牛耳传媒
转载请注明出处
#LABUBU 的爆红,带来了诸如新潮流、新消费、情绪价值、产业链及供应链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如果站在品牌营销角度来看的话,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玩偶,其实会给从业者更多启发。
引领全球潮流文化趋势
解码LABUBU品牌营销
LABUBU无疑是目前最火爆、最受欢迎的潮玩商品之一。近年来,与LABUBU有过联名合作的知名品牌就包括迪士尼、Vans、优衣库、可口可乐、瑞幸咖啡等等。有业界专家认为,LABUBU的广受欢迎,反映出了目前全球性的潮流趋势和文化趋势,也显示出了如今消费者观念的变化:
年轻消费群体热衷于追求个性化表达,已从此前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到了精神层面的消费,尤其愿为情感体验而消费。而LABUBU恰好是带有情感治愈功能的商品,再加上盲盒模式的未知性和社交媒体的广为传播,特别是限量款、隐藏款等独具特色的设置,十分容易引发购买热潮。
也有评论认为,不同于哪吒、孙悟空等传统IP,LABUBU没有明显的中国符号、没有故事背景、没有强烈的个性设置,消费者可以自己设置和定义LABUBU的性格及意义。这表明,消费群体通过LABUBU,正在形成一种新的IP消费共创生态。
而无论如何,品牌营销在LABUBU从“默默无闻”到红遍全球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与#执牛耳传媒 的沟通交流中,业内人士将LABUBU品牌营销手法进行了总结概括:
首先是独特的设计与文化融合。LABUBU融合东西方美学元素,打破文化隔阂又具有全球审美基础。其通过夸张表情和肢体动作传递情绪,规避文化理解障碍。色彩运用紧跟趋势,这让产品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
第二,盲盒销售模式。LABUBU利用盲盒的“不确定性”,形成愉悦反馈,迎合消费者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化需求,让购买行为变成充满期待和惊喜的体验。同时,隐藏款、限量款的设置制造了稀缺感,引发消费者的抢购和竞争,提升了产品渴望度,增强了品牌社群凝聚力和用户粘性。
第三,拟人化运营与 IP 塑造。通过虚拟账号更新“精灵日记”、签约专业配音演员打造专属音效、开发表情包等方式,赋予 IP 鲜活生命力,使 LABUBU 超越商品属性,成为粉丝情感投射对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粉丝文化。
第四,用户共创机制。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包括官方账号转发、提供线下展览机会以及纳入正品衍生品开发体系等,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传播势能。
第五,明星效应与时尚融合。借助明星的影响力进行推广,如 BLACKPINK 成员 Lisa、蕾哈娜等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 LABUBU,使其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迅速融入街头文化、二次元、复古潮流等多个圈层,提升了品牌的时尚度和话题性。
第六,联名合作策略。构建联名合作金字塔体系,与环球影业等顶级 IP 合作提升品牌势能,与地域文化符号联名强化本地认同,与潮流品牌跨界保持年轻调性,借助合作方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扩大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七,运营模式的本地化适配。针对不同地区市场特点进行精细化运营。如在北美提高隐藏款投放比例以满足收藏者对稀缺性的追求;在欧洲注重环保包装设计;在东南亚推出便于携带的 mini 系列;推出日本限定款,将传统武士铠甲与樱花元素融合,精准契合当地消费者喜好。
LABUBU品牌营销
“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LABUBU的这些品牌营销手法显示出,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流量运营+IP裂变营销”双轮驱动的成果。LABUBU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潮玩产品,更是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在新消费时代,LABUBU的品牌营销“方法论”,也为其它品牌带来了诸多启示。
在品牌形象方面,LABUBU 以丑萌的形象、反潮流的设计脱颖而出,打破了传统审美规则。其它品牌也应敢于创新,摆脱常规束缚,塑造具有独特个性和辨识度的品牌形象,从而在众多竞品中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挖掘情绪价值方面,LABUBU 承载了松弛感、可爱感、陪伴感、弱鸡感等多种情绪,成为消费者的情绪投射。品牌应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将产品或服务与特定的情绪价值相绑定,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忠诚度。
在构建品牌社群方面,LABUBU 通过用户的社群裂变,形成了“布妈”、“布爸”等圈层,举办线下聚会等活动,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联系和对品牌的归属感。品牌可以积极培育用户社群,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和传播效应。
在推动用户共创方面,LABUBU 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如改造、编织衣服、拍短剧等,让用户成为品牌内容的创造者。品牌应给予用户足够的参与空间和创作权,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利用用户共创的内容丰富品牌传播素材,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也能让用户更深入地融入品牌文化。
在社交平台精准传播方面,LABUBU 借助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通过穿搭博主等种子用户的渗透,实现了内容的广泛传播。品牌要善于选择适合自身目标受众的社交平台,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与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博主等合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品牌信息精准传递给目标消费者,引发关注和讨论。
在打造产品生态方面,LABUBU 不只是一个玩具,还属于一个包括多种角色的部落,有自己的故事线和粉丝群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生态。品牌应从单一产品思维向产品生态思维转变,围绕核心产品拓展相关周边产品和服务,丰富产品矩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能增强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和用户忠诚度。
在制造稀缺感方面,LABUBU 通过盲盒形式以及隐藏款、限量款的设置,制造了产品的稀缺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收藏热情。品牌可以运用限量发行、限时抢购、会员专属等策略,营造稀缺氛围,提高产品的价值感和消费者的拥有欲,促使消费者更快地做出购买决策。
在强化品牌故事性方面,LABUBU 有着丰富的故事背景和角色设定,让消费者在购买和收藏过程中能够沉浸在品牌所营造的故事世界中。品牌应注重讲述品牌故事,赋予品牌和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通过故事来打动消费者,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和喜爱品牌。
营销商业研究院洞察:
一场品牌生态深度运营的胜利
LABUBU 的爆红绝非偶然,而是一场对消费心理精准把控、对品牌生态深度运营的胜利。它揭示了当代品牌营销的核心逻辑:以情感共鸣为内核,构建“IP +用户+场景”的立体生态。其通过丑萌设计打破审美常规,用盲盒机制制造稀缺诱惑,借社交媒体实现圈层裂变,更以用户共创激活参与感,将单一产品转化为承载情绪价值的文化符号。
营销商业研究院认为,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品牌营销早已超越产品功能的单向输出,转而成为情感共鸣的双向奔赴、文化认同的深度共建。从独特 IP 形象的破圈设计,到用户共创的生态闭环;从盲盒经济制造的惊喜机制,到社交媒体裂变的流量密码,LABUBU 的每一步都在重塑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边界。
这也显示出,其它品牌需要跳出功能思维,从“卖货”转向“造梦”:用独特 IP 形象建立记忆点,以场景化内容触发情感共振,通过 UGC 运营让消费者成为传播节点,最终在碎片化时代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品牌生态,实现从流量到心智的深度占领。
对于所有品牌而言,唯有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桎梏,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情感联结,以跨界融合拓宽发展维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产品到信仰的跨越。
未来的品牌之战,终将属于那些既能制造惊喜,又能承载情感,更能激发群体共鸣的 “超级 IP”。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执牛耳传媒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1
-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