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优势需求洞察”激活增长?从对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大的误解说起!

宇见 宇见

2周前

收藏 收藏 1

点赞 0

【摘要】:优势需求常常会隐藏在人们迫切需要应对的人生课题之中。

最近,我要向大家认真推荐一本你非常耳熟,但或许从未翻开的书——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这是一本“人类需求解读”方面的经典专著,为什么想在今天推荐呢?

其一,我发现作为经营者,我们每天都把“用户需求”挂在嘴边,却很少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是用户需求?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多半是东拉西扯,AI拼凑,而《动机与人格》至少能让我们对“人类需求”有足够基础的理解。

其二,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常常热衷于引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但我发现许多人其实对它知之不深,甚至可以说误解很大!感觉就像对一种药物的疗效并不了解,却仍在盲目服用一样。所以我想,对于那些真的想用马斯洛理论来指导经营的人来说,如果能耐心读完《动机与人格》,哪怕前半部分,也必将给实践带来巨大帮助!

一、对马斯洛理论的最大误解 

你可能会问,人们对马斯洛需求原理最大的误解在哪呢?

对此,我想起前两年的一段经历,那次,我跟一位同行闲谈时他对我说:“马斯洛需求理论一看就很扯啊,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相信呢?也是挺奇葩的一件事”,这个说法令我相当惊讶,我随即问他——“哪里扯呢?”

他说:“你想想看,怎么可能呢?低层级需求被满足,高层级需求才出现,这不符合常理啊,比如一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想保住自己的工作,这应该属于安全需求吧?但他同时也会有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啊!比如他会渴望与同事打成一片,渴望受到老板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等等。由此可见,这些不同层级上的需求不都同时存在着吗?”

朋友这番话,我想恰恰代表了大家对马斯洛理论最普遍的一个误解,其实关于这一点,《动机与人格》是给出过清晰解答的,书中这样写道:

“目前,我们的理论讨论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五组需求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组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组随之出现。这种说法给人一种错误印象,似乎一个需要必须达到100%满足后,下一个才会出现。但实际上,对于我们社会中大部分正常成员来说,他们的基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得到满足。

对于需求层次更加真实的描述是,随着需求层次逐渐升高,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方便理解,请容许我随意假定几个数字:假设普通公民的生理需要得到了85%的满足,那么他安全需要的满足程度就在70%,爱的需要在50%,自尊需要在40%,自我实现的需要在10%。

至于“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出现新需要”这一概念,需要澄清的是,新需要的出现不是突然和跳跃性的,而是从无到有、逐渐浮现的过程。例如,优势需要A只得到10%的满足时,需要B还无迹可寻;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得到7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0%,以此类推。”

通过这段文字,大家不难看清,并不是每时每刻,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层级上的需求,而是多个层级上的需求同时存在,唯程度不同而已!这就是我们必须厘清的,对马斯洛需求原理最大的误解之一!

根据《动机与人格》中的描述,现在我们不妨继续推导,其实在每一个时刻,人们心中总会有一个占据主导的需求(马斯洛将其称之为“优势需求”),随着这种需求被不断满足,其它层级上的需求也会陆续展露,直到这种需求达到了“被充分满足”的程度,它便不再是优势需求,而会被新的优势需求取代。

这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另一种我们经常听到的质疑,称——“有些人宁愿挨饿也要追求理想,这不是低层次需求未满足,也要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吗?”其实基于《动机与人格》,不难给出如下合理解释:是因为“吃饱饭”的生理需求在过去已被充分满足,因此不再是优势需求,而“自我价值实现”才是此人此刻的优势需求。

基于上边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认为,“各层级需求同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以及“每时每刻,人们心中总会有一个占据主导的优势需求”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理解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关键!

而“优势需求”的概念,更是让我对如何运用马斯洛理论获得了巨大启发!以此为基础,我梳理出了“优势需求洞察”的策略方法(曾用名:需求嫁接技术),并将其纳入到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当中,该方法尤其适用于企业营销预算有限,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业务背景,下面让我们来讨论这一方法。

二、优势需求洞察的策略方法 

什么是“优势需求洞察”呢?

简单来说,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由于每时每刻,用户心中常常会有不同层面上的需求同时存在,而我们的产品由于受限于自身功能、行业传播传统以及经营者的固化思维,营销信息往往只能对应到用户心中的某种“边缘需求”,而非优势需求之上,这就很难引起用户关注。

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促销,我们就必须首先洞察出,对你的目标用户而言,他们心中当前的优势需求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巧妙的信息设计,将你的产品(品牌)连接到用户心中的优势需求上去。

如果对营销历史稍作回溯,你会发现,这是一项既“古老”而又常用的策略,其中一个代表案例是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在上世纪中叶为奥斯汀汽车创作的广告。

这是一个在行业内负有盛名的“证言类广告”(Testimonial Advertising),广告标题是:“我用开奥斯汀轿车省下的钱送儿子到格罗顿学校念书”,正文部分,奥格威模拟一位刚退休的外交官口吻这样写道:

“离开外交部不久,我买了一辆奥斯汀车。我们家现在没有司机——我妻子承担了这个工作。每天她载我到车站,送孩子们上学,外出购物、看病,参加公园俱乐部聚会。我好几次听到她说:‘如果还用过去那辆破车,我可对付不了。’而我本人对奥斯汀轿车的欣赏更多是出于物质上的考虑。一次晚饭时,我发现自己正在琢磨:用驾驶奥斯汀轿车省下的钱可以送儿子到格罗顿学校念书了。”

大卫·奥格威广告作品

这个广告曾被视为奥格威“故事诉求法”的创意典范,而它的成功,在我看来正是得益于运用了“优势需求洞察”,该广告并不满足于用枯燥的数据,告诉客户产品的经济性有多好,而是巧借人物情节,将“经济性”的功能优势,嫁接到了“让下一代受更好教育”,这一目标客群(中产阶层家庭)更为敏感的优势需求之上,从而让他们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大大提升!

实际上这样的传播策略,至今仍在不断被复用,比如南孚电池近年来投播的一支广告: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孩子兴致勃勃地玩着各种玩具,可是没一会儿,玩具车、玩具琴相继没电了,孩子非常扫兴,家长的情绪也随之低落,此时画外音出——“电池不耐用,孩子玩玩具经常被打断,影响专注力!快换南孚吧!”

你看,这个广告妙就妙在,它将电池不耐用这样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指向了“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这样一个万千家庭都关心的头等大事,于是瞬间激活了人们心中“选对电池很重要”的消费意识。

上边两个案例,实际上都反映出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顾客的金钱分配是存在着不同“心理账户”的,“教育基金”常常要比“购车预算”更具优先性;而孩子的“成长预算”,也自然要比“日常开销”重要得多!所以聪明的广告人,总是会和消费者玩起这种“偷换心理账户”的游戏,让创意指向客户心中优先级更高的需求类型,这就是其促销效果更好的奥秘所在!

三、如何运用优势需求洞察策略?

从我的经验来看,运用“优势需求洞察”的关键点有两个:其一,我们要对目标用户的优势需求有清晰的识别;其二,必须找到巧妙的创意方式,让产品匹配到此种优势需求。具体怎么做呢?这里提供几个办法供大家参考。

方法1:待办任务法 

运用优势需求洞察的第一种方法,是从“Job To Be Done”(JTBD),也就是“待办任务”的角度,来给自己布置这样一道填空题: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______________,他们当前的人生课题是___________,为了胜任这个课题,他们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_______________。

这样问的底层逻辑在于,用户心中的优势需求,常常会隐藏在他们迫切需要应对的人生课题之中。因此,这样问就把营销策略指向了目标用户的生活现实,从而帮助经营者避免了从自家产品开始问问题的狭隘思维。

举个例子,一个化妆品品牌可能会这样来填这道题: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当前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快速提升职场竞争力,在此课题下,他们需要完成的典型任务包括:a、尽快得到领导认可;b、处理好同事关系;c、快速提升专业技能、d、……

不难发现,一旦我们对目标用户当前人生课题中的“待办任务”有了具体识别,我们的沟通策略就有了具体抓手,比如根据上述洞察,此时,这个化妆品品牌就可以考虑利用广告或短视频,推出一系列将产品与“职场竞争力”相捆绑的创意了。

当然,上例只是为了说明情况,而向大家做出的一个简化示例,在现实工作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会在于我们洞察的颗粒度。此时,经营者、创业者需将自己定位为“人类观察家”,用心去研究目标用户在当前人生课题下的种种具体表现。洞察越精细,创意才能越惊艳。

方法2:马斯洛需求跃升法 

运用“优势需求洞察”的第二种方法是“马斯洛需求跃升法”。

具体办法是,我们先“锁定”自己产品的核心功能价值,然后再沿着马斯洛需求原理的各个层级,来思考这种功能价值在每一个层级的映射,以期选出最有机会打动目标客群的创意方向。

举例来说,想想看,沃尔沃的“安全”,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应着马斯洛需求原理中的“安全需要”这一层级,但如果把它“投射”到其它层面,又会得出哪些不一样的结论呢?

比如,当我们将其投射到“爱与归属”的需求层面时,“安全”显然就意味着购车者对家庭的关怀,对应创意可能是——“用安全,给家人最有力的呵护”;投射到“尊重认可”层面呢?应该不难发掘出——“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安全才是最大的体面”这类创意;最后投射到“自我价值实现”层面试试?——“唯有安全,才能让我们尽情追求理想,实现心中所爱”。

可见,将一个功能点通过层层跃升,投射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各层级中,我们的沟通策略就会有更多可能性,大家也就更有机会在一个预算有限,高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用户内心的精微洞察来激活增长。

—————

本文向大家介绍了两种优势需求洞察方法,另外还有3种留待未来讨论。如果你对落地运用该策略感兴趣,欢迎和我联系。

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 宇见 发布,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点赞

0

-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

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畅言一下
0/1000
全部评价